葡萄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权力野兽朱元璋3&#40大结局&#41 > 第十一章 说杀就杀,说贬就贬

第十一章 说杀就杀,说贬就贬

目录

  泰山顶,刘伯温逃过了一劫,痴心不改,《珍珠翡翠白玉汤文存》与弹劾奏疏两道菜齐上,皇帝挠头,刘基未尝不是自掘坟墓。

  一

  朱元璋决心杀刘基,其心已不可动摇,这也多少怪刘基自己,他被绑到午门外时,朱元璋去看他,问他有什么话说,刘基竟说,从前的朱元璋死了,面对今的独夫,更有何言!

  这叫朱元璋在群臣面前尽失体面,他不想杀他也得杀了。但这不等于他内心里平静。

  他从午门外回到奉先殿后,一言不发,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马秀英坐在那里,望着他,说:“皇上又不想用膳了吗?”

  朱元璋觉得有一张网,很大、很密,又看不见,他就在这张网里头,怎么也钻不出去,这网越收越紧,这是很可怕的。

  马秀英劝他,太过于劳累了,该好好将养将养,大事小情有太子呢,还有丞相替皇上分忧呢。

  “分忧?”朱元璋冷笑“不添就烧高香了,谈什么分忧。你说,这皇权与相权必定是要相抵触的吗?”

  马秀英故意回敬他说:“我只管后宫,这是朝廷上的事,我无说话的份儿。”

  “叫你说又不说了,”朱元璋道“不叫你说,你又偏说。好了,朕让你说,不算后宫干政。”

  马秀英便直言,对有野心的人,不可不防。又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如果把所有的臣子都看成是危险的叛臣,那是把大家都推到了敌人营垒了,谁人可用?得饶人处且饶人,譬如这刘基,皇上真要杀他,必犯众怒。

  朱元璋急了:“又来了!越是百官对他奉若神明,越发证明他们重刘基而轻朕,越不能留他。万一他后堂上振臂一呼,岂不是阶下百诺了吗?这种人不可留。”

  马秀英气恼地说:“既如此,问我干什么?”

  午门外的围观民众越来越多,很多百姓公开为刘基喊冤。

  刘基被绑在左面柱子上?熏儿子刘琏绑在右面柱子上?熏身后各有一个鬼头刀的刽子手。午门前监斩台上坐着胡惟庸和刑部尚书吴云,只等时辰一到开刀问斩了。

  尽管都督府出动了几千武士组成人墙维持秩序,人们好像水一样一波一波地往前拥,围观的民众人山人海,有的备了万民书,要呈给皇帝,要求赦免刘基。

  刘基神态自若,仰脸看天,甚至面带笑容。

  刘琏大声说:“父亲,我死不足惜,你就这样冤死了吗?你看民众,他们都为你不平啊。”

  刘基并不意外,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本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他没想到的是,虽然急勇退了,仍未躲过去,没有做到全身而退呀。

  朱元璋一个人仍在奉先殿空旷的大殿上走来走去,在巨大的廊柱下,显得孤单而渺小。

  值殿官上殿来,小心翼翼地启奏:“回皇上,监斩官刑部尚书吴云启禀皇上,问什么时候问斩。”他说再不动手,恐怕出事。

  朱元璋仿佛听到了午门前的汹汹人声,也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三顾茅庐去青田请刘基出山的场景。他实在大有不忍之心。

  忽然,奉天门外的登闻鼓响了,一声,两声,敲得朱元璋一阵阵发愣。

  登闻鼓下击鼓人竟是朱元璋的国丈郭山甫。

  几个人抬着郭山甫在登闻鼓下,郭宁莲扶着父亲,郭山甫亲自执槌击鼓。

  当值殿官来报是国丈在击鼓,朱元璋大惊,说:“宁妃这又是什么把戏?”他急忙急步下殿。

  朱元璋到了登闻鼓跟前,鼓声才止。他无心去责备郭宁莲,却到抬着的竹躺椅前说:“岳父在上,你怎么来了,事先说一声,也好派人去接呀。”

  “我一个山野村夫,哪有那么大的排场。”郭山甫冷冷地说“你一定怪我多事,擅击登闻鼓吧?我听说击这面鼓,是向皇上陈述冤情的?”

  朱元璋说:“是。不知岳丈为何事喊冤?”

  郭山甫说他刚刚从浙江归来,因为听小女说,浙江谈洋地方有人点出了一块龙脉皇田,他有点不信,也想开开眼,便不惜病身子去一看。

  朱元璋惊问:“你是为刘伯温而去?今天又是为刘伯温而来?”

  郭山甫更正他,说自己是为皇上而来。刘伯温与自己无亲无故,他有罪没罪,杀不杀头,与己何干?但是皇上如果错杀无辜,这无辜者又是极负众望的人,就会有损天子的威仪,这他就不能坐视不管了。

  朱元璋知道,普天之下,看坟山风水,怕是没有超过岳丈的了,既然他亲自去看过,忙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郭山甫说,除非刘伯温是个白痴,才会相信那块田有帝王之气。话又说回来,如真有灵气,刘伯温也就不会有今刑场之灾了。

  朱元璋表示信服地说:“这么说,纯属子虚乌有了?”

  郭山甫说:“正是这样,皇上快降旨,午门放人吧。”

  朱元璋对郭宁莲吩咐说:“送岳丈快到后宫休息,晚上再为他老人家接风。”他自己则带上云奇等侍从一阵风往午门去了。

  朱元璋的出现,令监刑官和武士们大惊,胡惟庸、吴云为首纷纷跪倒,口呼万岁。

  百姓们先是惊愣,随后海推进一样跪下去,欢呼声里夹杂着“皇上开恩”、“赦免刘伯温”的喊声。

  朱元璋登上高处,大声宣告:刘伯温无罪,刑部尚书吴云所奏不实,放人!

  一时间群情振奋,午门外欢呼声震天动地。

  刘基却并无特别感激涕零的表示,他对刘琏一半感叹、一半戏谑地说:“一幕生死戏,这么匆忙地收场了。”

  刘琏说:“多亏皇上是个明君啊。”刘基却用意不明地笑。刽子手用鬼头刀割开他们的绑绳。

  朱元璋对跪在地上的吴云说:“你怎么说?”

  吴云说:“臣有失察之罪,听信了下面的一面之辞。”

  “你说得轻巧。”朱元璋说“你一个失察,险些让朕铸成大错。刑部尚书你不要做了,杖你一百军,你没有冤情吧?”

  “谢皇上警戒之恩。”吴云马上被拖了过去,就在百姓面前行刑。

  百姓们头接耳议论,都是赞扬神色。

  胡惟庸小心地对朱元璋说:“险些坏了大事,还是皇上决断英明。”朱元璋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这令胡惟庸胆战心惊。

  二

  放了人就不了了之,郭山甫很不以为然。马秀英也主张朱元璋安抚刘基。朱元璋决定大摆宴席,为刘基惊。郭山甫不给他面子,不肯出来作陪,朱元璋只得请出来还没归去的宋濂。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加入,又使气氛变得扑朔离了。

  席间,朱元璋亲自为刘基斟酒,并且赧颜抱惭地说:“朕有失察之过,先生不介意为好。”

  刘基并不买账,死都差点死过一回了,还有什么可介意的。皇上其实不是失察,许多事情,皇上还是明察秋毫的。听他这么说,宋濂又在桌子底下踢他脚。

  刘基说:“皇上看,宋夫子又在踢我脚呢。”他这么说,也是故意。

  朱元璋心情好,哈哈大笑。

  刘基转对宋濂说:“你步履蹒跚,脚步拖沓,已使皇上生厌了,请君回家,今后是升斗小民了,你还有必要这么战战兢兢的吗?”

  宋濂红了脸,朱元璋笑道:“你二位都是秉难移呀!来,喝酒,给伯温先生惊。”

  胡惟庸为讨朱元璋喜欢,特别强调说,皇上用膳从来菜不过四道,今天却叫御膳房上了十二道菜。

  刘基玩笑地说:“这是老夫鞠躬尽瘁半生赚来的吗?还是误走鬼门关的补偿?”

  李善长温和地调解气氛,认为伯温虽是戏谑的话,却也是对的,这番心意,正是皇上的褒奖啊。

  朱元璋说:“南京也很好,伯温不要回浙江去了吧,宋夫子也可留下,礼贤馆照住,朕早晚有事也可求教。”

  刘基说:“那位走路拖沓的夫子留恋繁华,可留下,我是要回青田去钓我的鳊鱼的。”

  宋濂忙说他也想回去,人老了,总是恋自己的故乡。

  朱元璋说:“既如此,朕也不勉强。不知对时政还有何见教?”

  刘基说:“这自有食者谋之,我不好多嘴,本来已经很讨人嫌了。”他有意无意地斜了胡惟庸一眼。胡惟庸忙一笑转移了话题:“来,大家尝尝这道菜,烧河豚。”

  刘基夹起一块,讥刺地说:“胡丞相对河豚情有独钟,这也难怪,当年是给李丞相做河豚发迹的,我是得尝尝,借点运气。”

  朱元璋大笑,李善长很尴尬,宋濂左顾右盼,只有胡惟庸不动声:“是啊,不过,李丞相显然不是因为鄙人会做烧河豚而相中我,若那样,我如今该是个御膳房的领班。”

  这一回李善长顺了气,也忍不住笑了。

  赴宴归来,朱元璋让胡惟庸过一会儿到奉先殿去见他,胡惟庸便不敢离开皇宫,想去达兰那,大白天又怕耳目多,便随意在御花园转转,恰巧与达兰走了个碰头。她见胡惟庸有意躲她,正向奉先殿走去,便抄近路,过小桥拦在了胡惟庸前面。

  胡惟庸忙问安:“真妃娘娘安好。”问安毕,便想走开,但桥窄,达兰无意让他过去,胡惟庸因为随从离他没有几步远,大声说他要去奉先殿见皇上,又小声说,晚上让达兰出宫到他外宅去。达兰却说他没良心,把她当成了风尘女子,高兴了就去逛逛,不高兴了十天半月不见人影。

  胡惟庸有苦难言,因左右有人,他只好说官话:“有事娘娘尽管差遣。”

  达兰问他朱梓去封地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胡惟庸说:“潭王去封地的事已定,这事我给你办了。”

  “你别买好。”达兰说“到年龄的王都到封地去了,梓儿并没什么特殊。”

  “那你还有什么吩咐?”胡惟庸见随从在桥下等他,心里着急,想尽快敷衍了事“皇上在奉先殿等我呢。”

  达兰说:“你别太兴头了,乐极生悲。我看皇上对你不像从前那么言听计从了。”

  这话很灵验,他马上让她说详细点,皇上说什么了?因什么事对他不信任了?

  “这回不急着去面见皇帝了?”达兰揶揄地笑着,胡惟庸买好,他说他可是对得起娘娘的,有一回皇上问起皇子来,他说潭王最有帝王之资。

  “谁知道你说没说。”达兰说“说不说在你的,我今天真不是来求你的,是来救你的。”

  胡惟庸说:“你快说呀,我会铭记你一辈子的。”

  这回轮到达兰卖关子了,她说她很忙,没空说,说罢扭动着纤细的过了石拱桥走了。

  这明摆着是吊胡惟庸的胃口,勾他晚上相会。胡惟庸不是不愿意,在风月场上,像达兰那样能使男人足的女人真不多见,谁沾上她也得酥骨,问题是这是危险的游戏,胡惟庸称这是骑着老虎背乐呢,说不上什么时候被虎所伤,所以每次去赴达兰的幽会,都是喜忧参半,祸福相倚呀。

  胡惟庸从朱元璋那里出来,便到他在城外新买的外宅去等达兰,在这里,比宫里相对安全多了。

  达兰准时到达,二人如同干柴烈火一样,达兰都来不及寒暄了,在起居室的太妃躺椅上两个人就云雨起来,等仆人们端了茶点叫门时,他们已经完事,胡惟庸连衣带都束好了,早文质彬彬地坐在了客位上。由于是偷情,又是揩皇帝的油,大多数时间都是胆战心惊的,便养成了速战速决的习惯。

  喝着茶,开始说话,胡惟庸马上问起白天她说的危险是什么,达兰撇撇嘴,说他关心这个胜于关心她。胡惟庸也不讳言,就是在她身上动作时,他也想着这件事呢。

  达兰显然不是单纯骗他来幽会,她问起了皇上代给他的三百零八个县令、知府的委任名单。胡惟庸心里咯噔一沉,这正是这几天他心里不落底的事,原本是他做得没分寸了,成了一块心病,唯恐皇上有微词,果然就出事了。

  胡惟庸说,不是皇上他的,是他提给皇上的名册。今年有三百零八个府县官员任,或升或贬,都要换地方。

  达兰问:“于是你就提了个名单?”

  “我哪敢那么一手遮天!”胡惟庸说,皇上说他太忙,顾不过来,让胡惟庸先提个升迁调派的单子,他再过目。

  达兰反倒比他明白了,打死你也不该提呀!提一个两个尚可,算是荐贤,三百多州县府衙门的官员由你提、你定,你不成了皇上了吗?

  胡惟庸吓了一跳:“你可别胡说,这是杀头掉脑袋的玩笑啊。”他又急忙问:“皇上怎么说的?”

  达兰告诉他,昨天皇上到她宫里去,手里拿个名单,她问他,他说是府州县长官名单,是胡惟庸提的。皇上说这里面有他的外甥、小舅子、两姨弟兄、姑表兄弟,连妈的儿子、管家的儿子也都成了七品县令,皇上说你的权比他都大。

  胡惟庸的汗都下来了,他说:“谢谢你告诉我,以后什么事也别瞒我。前几天,南边贡来一颗夜里可以当灯用的夜明珠,回头我拿来孝敬娘娘。”

  达兰说:“丞相现用现的本事不错呀!”

  达兰最关心的当然是她儿子潭王能不能尽快到封地的事,胡惟庸却告诉她,有比到封地去更重要的,那就是讨得君王的宠爱。达兰是听到连燕王、鲁王、齐王都陆续放到封地去就藩了,就更急切了。她问胡惟庸给她办了没有,在皇帝跟前吹没吹风。

  胡惟庸故意气她:“我磨破了嘴皮子也没用,皇上不喜欢潭王,我有什么办法?”

  达兰马上急了:“你还是不上心!这次本来没有鲁王,就是你给成的。”

  胡惟庸说:“你这消息灵通啊!可也灵不到哪去,我给潭王扭转了大局,你怎么不知道?”

  达兰说:“你哄我呀?”

  “怎么是哄你!”胡惟庸说,他给潭王编了一段故事,说朱梓见一个小太监在墙角哭,死了爹娘无钱下葬,别的王子都取笑小太监,唯潭王同情,回去拿了自己的月例银子给他回去葬父母,说这是皇上赏的银子,又说皇上最喜欢大孝之人。

  达兰瞪大了眼睛:“真的吗?你真这么编的?皇上信不信?”

  “不但信,而且当场说潭王久后能成大器。”胡惟庸说“怎么样,这功劳不小吧?”

  达兰眉开眼笑,亲了他一下。

  胡惟庸说:“不过不定哪天皇上想起来会问潭王的,你别叫他说拧了。”

  胡惟庸已经渐渐由讨厌达兰的纠到离不开她了。这不单纯是情,达兰能为他提供朱元璋的信息,尤其是对胡惟庸的看法,这个内线是千金难买的。原来他是因为摆不了达兰才不得不表面应承,他是不支持也特别害怕她那个复仇计划的,现在看来,自己也岌岌可危了,到了不得已的地步,未尝不可与朱梓联手,天下也不是必须姓朱,胡惟庸也不天生是朱元璋的奴才。

  三

  经过这番磨难,刘基病倒了,发烧、呕吐、浑身乏力,只好暂时留在京城礼贤馆里养病,朱元璋不肯放他回乡养病,这里有有名的太医国手,总比乡下强。

  但刘基归心似箭,经过这次变故,虽然绝处逢生大难不死,他已绝望了,一心只想尽早返回浙西去,便三番五次催促宋濂去订船。

  这天,他刚吃完药,宋濂从外面回来了,告诉他回乡的日子定好了,船也预订了,只怕到时候刘基起不了不能成行。

  刘基说没大碍,他称自己垂垂老矣,近来时时感到浑身乏力,虽不吐了,又时常眩晕,饮食不思,一个字,懒。

  宋濂说:“报应。都是你嘲笑我步履拖沓的报应。”他看到了刘基头那一沓纸,问他又写什么呢?想拿起来看。

  刘基伸手按住:“你别看了,看了又要唠叨。”

  宋濂猜到了:“你又指斥朝政?你真是不碰南墙不回头呀!”

  刘基便松了手,任他看。宋濂看了几页,果然猜中了,他就知道是抨击胡惟庸的折子,吴云参刘基,傻子也知道胡惟庸是后台。这人对刘基下手太狠了,这叫打蛇打七寸,他知道皇上最忌恨的是什么。

  刘基说:“我绝对不是为报复他才上这个奏疏的,我对皇上尽最后一次忠吧。”

  宋濂并不乐观,只怕参不倒他。他现在可是树大深了。当年李善长虽也是丞相,却没有这样培植自己势力。如今可好,二品大员以下,不经过胡惟庸的,根本没有可能升迁,长此以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他都干得出来。

  刘基又忘了朱元璋差点取他人头的事,不管怎么说,朱元璋对他一向不错,不说言听计从,也是待为上宾,他不能看着让胡惟庸这样的人篡权夺位。他决定再最后一次当胡惟庸的克星。

  宋濂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如果从前你不在皇上面前说他坏话,他能用那样的手段置你于死地吗?你知道皇帝跟前谁是他的耳目?此疏一上,他一定会知道的。”

  刘基也知道宋濂是为他好。可刘基连自己都劝不了自己,何况他呢?

  宋濂只好长叹。他打开带来的一个包袱,出一本书来。

  刘基欠起头一望,惊喜地说:“你真是雷厉风行啊,朱元璋说你拖沓可不对了。”他拿过书本,正是楚方玉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文存》。他眼含泪水说:“可惜一代才女了!楚方玉这本书充了睿智和讥刺,你干了一件好事。”

  宋濂如释重负,他总算对得起楚方玉了。

  刘基忽发奇想,想到应该送一本给朱元璋。

  “那不等于骂他吗?”宋濂说,书里虽没点他名,却人人看得出影了什么。皇上第一个会疑心到刘基,是刘基为他朱元璋出这本书,宋濂倒是次要的。刚刚赦免了刘基的死罪,又何苦冒再次犯上之险?

  刘基说他迟早会看到的,送给他有益无害。

  宋濂说:“我看你是给老虎捋胡须呀。”

  刘基不听宋濂的,他真的派人送了一本给朱元璋。朱元璋十分惊讶,楚方玉能在被囚的最后时里有如此平静的心态,写出这样一本犀利而又文采飞扬的杂记来,果真是才女,尽管里面是骂朱元璋的,他却恼不起来,心底有一种拂不去的悔意,堂堂大明开国皇帝,连这样一个女子都容不下吗?

  他害怕这本文存,这是胜过千军万马的兵器,千军万马只能斩关夺城,开拓疆土,这本文存却会传百世,让后人都看不起朱元璋。

  朱元璋料定这是刘基出资刻的书,也许还有宋濂,他必须要他们出所刻的书,还有刻书的活字版。

  然而刘基在信上写得再明白不过了“从书商手中偶得楚方玉文存,可谓奇文”言下之意他并不是始作俑者,朱元璋不相信也无奈。

  这本《珍珠翡翠白玉汤文存》像一块难以下咽的骨头一样卡在了朱元璋的喉咙里,咽不下,吐不出,整里烦躁不安。

  这天中午,达兰来见朱元璋。

  朱元璋不在。达兰悄悄进来,看到了放在龙案上的一本书,《珍珠翡翠白玉汤文存》。她拿起来看看,感动地想,宋夫子真仗义呀,这么快就印出来了。她又看到一份奏疏,正是刘基弹劾胡惟庸的。题目是:劾胡惟庸结害公疏。她心里一动,又有了吸引利用胡惟庸的东西了。

  刚看了几页,云奇来了,问:“娘娘有事?”

  云奇像是无意又像有意地把龙案上的书本、奏折、御笔批答全整理到了一起,达兰无法要求再看。

  “皇上呢?我有要事。”达兰说。

  云奇说皇上在华盖殿,日本和高丽的使臣来进贡,皇上正在训话。

  达兰讪讪地往外走:“那我回头再来。”

  接待日本使者回来,朱元璋叫云奇把《珍珠翡翠白玉汤文存》拿去厨房烧掉,却又临时改变了主意,又要了回来,忍不住还要在灯下细读。去掉朱元璋看了并不舒服这一层,玩味楚方玉那雍容华贵、行云水的文字,真是个享受。

  静悄悄的夜,灯下只有朱元璋一个人在看《珍珠翡翠白玉汤文存》,看得出他很沉重,很伤感,也很生气,常常摔下书本,在地上踱几步,又忍不住捡起来再读。

  马秀英悄然进来了。朱元璋发现了她,急忙把书藏起。马秀英说:“陛下不必藏,这本书我也有。它既然刊刻印行天下,哪能只供皇上一个人看呢?”

  朱元璋说:“是什么人替楚方玉刻的?谁传出去的文稿?这人真是太可恨了。”

  马秀英说:“这怕是无头案了。”

  朱元璋说:“我猜,这刊印的事又是刘基所为。”

  马秀英说:“又想再抓起他来?”

  朱元璋说:“查无实据呀。好在,楚方玉没有太过分,不过也把朕奚落得够难堪了,这口气难消,朕已下令搜查民间,凡私藏、私刻此书者,一律问斩。”

  马秀英说:“有些事,我是从书里才知道的,皇上并没对我说过。楚方玉所说的不假,是吗?”她指的当然是威她的事。

  朱元璋默然良久,沉重地点了点头。

  马秀英宽慰他,不要自寻烦恼了。古往今来,再英明的君主也非完人。销毁此书之令可下,千万别再罗织成文字狱,如不当回事,此书未必传太广,如把这书当成大逆不道的事严办,反倒会得世人皆知,人人争看。秦始皇焚书,焚净了吗?

  朱元璋承认她说得对,哑巴吃黄连,装聋作哑,听其自然,也许更好。

  四

  在刘伯温上奏疏狠狠弹劾胡惟庸一本的次晚上,当达兰借故溜出城去,与胡惟庸在他的外宅里幽会时,把她看到的奏疏一半的内容告诉了胡惟庸。

  胡惟庸如了个苍蝇一样难受,那天尽管不必防备有人惊扰,他却痿不举,达兰好不后悔,就该云雨过后再告诉他,没想到这事会影响了房事。

  送走了达兰,胡惟庸立刻派心腹把几个亲信召到外宅来密商对策。胡惟庸最恼恨的是刘基已经绑赴法场了,却节外生枝,叫皇上那混蛋老丈人给搅了局。现在可好,打虎不成反被虎伤,看来刘基是要与他胡惟庸周旋到底了。

  陈宁说也难怪,他这是报谈洋坟地案的一箭之仇呢。

  胡惟庸说,他写了那么长的奏疏,对他很不利,皇上本来就对他权太重而不放心。这次连陈宁也捎上了,不能不防。

  “可恨这刘基,如此可恶,”吴云说“最好是永远封住他的口。”这是暗示。

  “永远封住?”胡惟庸说“那只有让他死了,上次他在法场上都逃过了一劫,他命真大。”

  “机会还有。”陈宁进一步暗示,他病了,这几天一直在请郎中吃药。

  吴云眉飞舞,认定是天赐良机!何不趁机在药里投毒,让他一命呜呼?

  胡惟庸摇头认为不可。他刚刚上了个折子参我,立刻暴卒,我不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吗?

  陈宁沉半晌,认为有一个办法可行。叫御医开一服可置人死地又不马上见效的药,三个月或半年后发作,就永远没人怀疑了。

  吴云拍手叫绝,说这真是妙计。不过也怀疑有这样的慢功夫毒药吗?从来没听说过。况且要找到听话又严守机密的御医才行,这又谈何容易!

  胡惟庸说:“这倒不难,让我再仔细想想。”这等于胡惟庸已决心撞个鱼死网破了。

  胡惟庸想起太医院里有一个人,叫麻奉工,官居太医丞,三年前他私卖御医院的几味贵重药品,东窗事发,差点丢官罢差,他给胡惟庸送了一扇价格不菲的水晶四扇屏风,胡惟庸出面替他摆平了,官居原职,因此麻奉工对胡惟庸感激涕零,四时节令,他都要配些滋补的药送给胡丞相。

  麻奉工这天在太医院当值,没想到丞相会亲自迈进大门,通常是叫底下的人传令就是了。

  胡惟庸大摇大摆地坐在那里,问太医丞麻奉工,太医院现在是几品啊?正五品吧?

  太医丞麻奉工道:“是。太医令为正五品,我这太医丞就是六品了,御医七品。”

  “太低了点。”胡惟庸既表同情又许愿,后给你们升为四品,并且说他早想好了,由麻奉工当太医令。

  太医丞受宠若惊,忙说那可就仰仗丞相了,又说他们这些人其实是提着脑袋干活,治好王公大臣的病,应该;治坏了,得拿命来顶。

  “倒也没那么悬乎。”胡惟庸四下看看,问他有没有这样的方子,投下去并不马上见效,几个月后才死人。

  麻奉工吓了一跳,问:“丞相这是何意?”

  胡惟庸一笑,只问你有没有?

  “有是有的。”他说,医生行医,悬壶济世,本是活命救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不敢与闻。

  胡惟庸叫他只管配方下药,至于后果,与他无关;又很神秘地告诉他,这是皇上密令,要置此人于死地。

  麻奉工道:“这我就不懂了。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皇上赐死的事,本朝也不少见,何必非用这样见不得人的手段呢?”

  胡惟庸吓唬他,可要小心,给皇上办差,谁敢说见不得人?

  麻奉工道:“丞相还是找别人吧,我胆子小。”

  胡惟庸拂袖而起:“好啊,你别后悔就行。”

  在他往外走的时候,麻奉工又害怕了,不干,不又得罪了丞相吗?但他仍想问问,要让他死的是个什么人啊?

  “当然是犯上忤逆的臣贼子。”胡惟庸一字一顿地说:“刘基!”

  麻奉工吓得一抖。但他知道刘基在午门外险些被杀头的事。

  胡惟庸说,上次都推到午门外,马上要行刑了,却不想皇上那老糊涂了的岳父跑来敲了登闻鼓,叫皇上下不来台,不给岳父个面子不好看,你以为刘基真的不该死呀?这回你放心了吧?

  麻奉工这倒深信不疑了,他只得说:“好吧。”声音和蚊子哼哼差不多。

  

  

  

  上一章 权力野兽朱元璋3(大结局)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