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谁怕谁?(一)
苏州知府徐津此刻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带着一⼲官吏紧赶慢赶,生怕迟了一步。朱勉这个人他是知道的,要是耽误了接朱大人的大事,哪怕自己在任上做其他的事做得再出⾊,只怕也保不住这苏州府尊的肥缺。朱大人原先在应奉局的时候就已经官威难测了,此番更上一层楼,总揽两江新法实施,这本就是个有实无名的钦差啊,那官威还不得摆上天去!
徐津能做到苏州知府,消息门路自然是有一些的,他自然知道,眼下洛传出的消息已经越来越多,局势也逐渐明朗起来。皇上肯定是要有大动作了的,而这次新法涉及事务之广可谓前所未有,那么相应的实施之人手里的权限当然也就格外大巨。朱勉现在的⾝份可比当初的应奉局都监大了不知多少,偏偏他这次的治所又定在了苏州,徐津几乎已经可以看到自己今后每天早请示晚汇报的可怜样了。
队伍已经近了,徐津巴巴地带着一⼲员官上前,对打头的一名千夫长客客气气地道:“这位将军有了,不知如何称呼?兄弟乃是苏州知府徐津,闻朱大人上任,特率阖府生员前来相,并在观前街太监弄备好了酒席为大人与诸位兄弟接风洗尘,还望兄弟通报则个。”
那千夫长见徐津说得客气,像是个懂事的人,这才稍微收敛了一下骄横之⾊,不过还是有些自矜的模样,大模大样地点了点头:“徐府尊客气了,兄弟曹川,开封人。朱大人此次前来可是没有通知沿途员官的,徐府尊却竟然能赶来相…嗯,徐府尊,你的消息倒是很灵通啊。”
徐津连忙自谦:“哪里哪里,兄弟一向景仰朱大人,是以对朱大人的一举一动都颇为在意,这个…所以才会有所耳闻。”他略微顿了顿,忽然想起一件事,这姓曹的特别待自己是开封人,莫非是开封曹家?心中一动,不噤问道:“曹将军可是开封曹氏出⾝?”
曹川被挠到庠处,面上笑意更盛,骄气也越盛:“徐府尊好见识,某正是开封曹氏弟子。”
开封曹氏,虽然不是世袭罔替的国公之家,但也不失为一方大阀,当今家主贵为兵部尚书,袭⽗爵汴州县侯,正是云铮前不久会面过的曹睿。
徐津一脸景仰,仿佛曹川的形象顿时⾼大起来,连声道:“原来曹将军果然是汴州侯府中弟子,难怪有如此风度气质,令人不噤心折啊…曹将军,可否帮忙通传一声,请朱大人太监弄稍停,也好让我等接个风不是?”
徐津自认为姿态已经放得很低了,哪知道曹川并不买账,轻咳一声,神态冷了几分:“朱大人此番赴任,赶得很急啊,这一路颠簸的,早已经乏了…若是无甚大事,曹某还是不要打扰的好啊。”
徐津心中一怒,心说你是开封曹家的怎么了?你妈了个巴子三十几岁还是个千夫长,肯定不是嫡子,顶多也就是个庶出,说不定还是旁支!老子可是青州徐家的嫡四子,咱们家还是杜国公家的姻亲呢!给脸不要脸是吧?
他火头一上来,正要发作,却见曹川脸⾊有些不对,好像在等什么似的,不噤心中一动,从怀里摸出一张宝钞,偷偷递上去,小声道:“那是那是,这一路颠簸,别说朱大人,就算是曹将军和您这批壮士们也都累了嘛,一点小意思,给弟兄们喝点小酒,算是徐某尽一尽地主之谊,曹将军千万莫要客气。”
曹川装出为难的表情,手中微微一顿,却还是准确无误地接住宝钞,口里道:“这个如何使得…”偷眼一看数目,⽩银五百两,心中不噤大喜,想他妈的苏州知府果然肥得流油,随便出手就是五百两银子,五百两啊!二十两银子一个的通房丫头够他妈的买二十几个个了!要知道,价值二十两的丫头,那可都是比较⽔灵的了。曹川偷偷咽了一下口⽔,飞快将宝钞收进怀里,⼲咳一声:“既然徐府尊如此有诚意,那兄弟就拼着挨骂去帮徐大人通报一声吧,不过徐大人,朱大人见不见,这个兄弟可是不敢打包票的。”
徐津心中又是一阵不痛快,这姓曹的做人实在有些,人家说盗亦有道,你收了钱,而且是收了大钱,总要帮我把事情办妥不是,收了钱不办事或者一点责任都不端,哪有这样做事的?(1xsC)
其实他这么想也不奇怪,官场之上自然有官场上的一套规矩。比如说托人办事是要花钱的;事情没办成是要退钱的;出了问题尽量在內部消化,但事情捂不住了就要丢车保帅;不要对上官提意见,没有一位上官是真心想听意见的;你不能有看法,上官的看法就是你的看法,另外上官⾝边的人相当于上官;有好处要大家一起拿,千万不要独呑…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千百年来官场通用并且从未改变过的规矩。
做官的原则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稍作挪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徐津⾝后有徐家,徐家靠着杜家,按说属于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那一类。不过徐津虽然仕途还算顺利,可惜他是老四,而且在家里不怎么得老头子心,所以杜家对他的帮助也说不上有多大,主要帮助是可以在某些不明內情的人面前装装样子,但是如果遇到悉朝廷內幕和杜家內幕的人就不会上当了,因为有这个原因,所以徐津才会对朱勉的到来显得这么热情。
据他了解,朱大人虽然在民间怨声载道,但在官场上来说,还是很讲官场道义的,但凡收了钱的,肯定帮忙把事情办好。因为有这个原因,所以徐津才会不惜⾎本在曹川这里都舍得砸进去五百两,他这个钱在官场上来说,有探路和开路的作用,就是说咱第一次砸得不轻,说明咱是个懂味的人,⽇后只要咱越发的发达了,那么好处自然少不了。
哪知道曹川这个人居然这么不懂味,拿到钱还说这种话,真是一点“⽔准”都没有!他哪里知道曹川这个所谓的曹家弟子,不仅是旁支,而且是旁支的庶出,连曹家大院都只去过一次,那时候他才几岁呢,当时是曹睿做三十六岁…这么一个在外院混大的家伙,又没见过什么真正的大人物,最近好不容易托了一位堂兄的门路找到曹睿,想混个把小官小将,曹睿最近还算过得顺心,加上去找他的那位是他比较喜的一个侄儿,也就同意了,大笔一挥,就给了个千户的位置给曹川,不过这位曹“将军”虽然号称千户,麾下却只有三百多人,四百都凑不⾜,可谓名不副实。不过即便如此,还是让曹川牛气了起来,自觉自己的靠山乃是堂堂兵部尚书,天下大可去得,加上此番护送的工部朱侍郞又是跟曹家一条道上的人,自然也被他视为一家,那么庇颠庇颠跑来巴结自己人的徐府尊在他的眼里自然也就没有多少分量了。
徐津虽然心里不痛快,但他深知嘴仅仅是吃饭时属于自己的,说什么和怎么说一定要据需要。眼下的需要是,首先得是曹川去通报,才有后面的事,所以他只是笑了笑,客客气气地点头应是。
曹川这才心満意⾜的去了。
朱勉此刻正在考虑到任之后该怎么做的问题。当然,不是考虑怎么把新法执行好、监督好,他深知:所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确切地说,其执行起来都是可以变通的,新法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朱勉大人此刻考虑的问题是,这个新法具体到了两江,该怎么“变通”才会既不得罪各地名门大族,又可以哄过如今风头正盛的新,做到两边不得罪,甚至两边都讨好。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何变通才会变通出自己可以到手的实际好处。
官场上的人,不怕慢就怕站,最怕队伍错站;没有提拔不了的人,只有站错了队的人。在外人看来,朱勉当然是顾家一派的,顾家对他的知遇之恩谁都是知道的不是?但是实际上在朱勉大人自己看来,他虽然是走的顾家的门路上位的,现在也跟顾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是把他算作顾家死完全就是扯淡。他坚信,在这个官场上,跟谁都比不过跟皇帝陛下!所以他其实应该算是皇帝陛下的人,总揽两省新法执行和监督这么重要的的差事,要不是皇帝绝对信赖,怎么能落到他头上?难道不知道皇帝对顾家的态度最近很是有些不冷不热么?
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谁能给出最大的利益?无非是陛下。而要获得陛下的信任,除了最重要的一条“绝对相信拍马庇是一种不容易掌握的⾼级艺术”之外,就是要跟陛下保持一致,陛下对顾家不冷不热,那么他也就不能太跟顾家黏糊,就算黏糊也只能是背地里的。
轿子里的朱勉正想得出神,外面忽然传来曹川那让人不喜的声音:“朱大人,苏州徐知府求见,说是在观前街太监弄摆好了酒席,准备为大人您接风洗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