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圣主如天万物春(二之全)
在向仁多观国面授机宜之后,仁多保忠立即召开军事会议,调整各营部属,他
担心郭元度在知道皇帝手诏的内容后,为了讨好皇帝,迫使他带更多的兵力北进
因此绝口不提这是皇帝的意思,只说奉令行事,需要试探进攻深州一次。众人心里
虽然怀疑,但他是主将,却也不能强问他皇帝的手诏内容。郭元度也是聪明人,听
说他要亲自带兵渡河,便起了疑心,但是他乐得要回一大半的兵权,也并不多问
只是暗中令人将此事报知唐康。有几个参军对仁多保忠突然要渡河北进深州,十分
反对,拼命死谏,但仁多只是不听,众人又见郭元度外,主管情报的参军也不发一
言,因知道他是仁多一派的将领,只道仁多掌握了什么新情报,最终也得做罢。
会议结束后,仁多保忠便率领一百余名亲兵,奔赴武邑。众人挥鞭疾驰,跑了
十余里路,忽听到身后有人高声呼喊仁多保忠名讳,众人皆不知又发生何事,连忙
勒马停下,回头望去,却见后面竟有三十余骑正在拼命追赶,待这些人靠近之时
仁多保忠不由皱起了眉头。
原来仁多保忠以宣抚使司参谋官领兵,与郭元度这些见任领兵大将不同,他做
守义公时,是没有什么亲兵的,平素跟在身边的那些随从护!,人数也不多。不过
如他这等身份,自有许多旧部、家丁、庄客,这些也算是久竖恩信的,离开京师
时,他挑了一百多名家丁,充当自己的亲兵。这便是此时跟在他身边的这一百余骑
人马,大多是西夏人后代,于骑,忠心可靠。自到大名府、城,他一路上又
募集勇壮之士,如地方游侠豪士,也从军中选拨了一些人,将他的亲兵牙队,扩
充到三百余人。伯该次他却没有带这些人,因为他马上要面临的,是真刀真与辽
人对阵,又是敌众我寡,这些人追随他时太短仁多保忠信他们不过,便将他们
留在了城。
这三十余骑,便是仁多保忠留在城的亲兵。他们追赶上来之后,见着仁多保
忠,立即翻身下马,跪拜在地。
“你们来做什么?”仁多保忠又是意外,又是担心,以为城出了什么变故。
这三十余人,相互对望,却不说话。过了一小会,领头的一人才大声回道:
俺们来求守义公带上俺们。”
仁多保忠看了他一眼,认得是在城招募的一个民,叫做刘审之,便是深州
武强县人,原是个屠夫出身,全家逃难至城,仁多保忠一见着他力气大,又会
骑马,来历可靠,便招他做了亲兵。这刘审之平是个惹事生非的主,做了仁多保
忠的亲兵后,还经常偷偷在瀚左的酒楼与人斗酒打架,平时军不知吃了多少,这
时他竟来请命,倒让仁多保忠十分意外。
但仁多保忠却也没什么好颜色给他:“带上你做甚?莫不成你还想回家去报
仇?”
“回守义公,俺没仇可报。”刘审之跪在地上,高声回道“辽狗虽然打下了
武强,俺一家老小却跑得快,俺到现在都没见过辽狗长啥样一”
“那你还不给我滚回城去?!”仁多保忠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刘审之却是跪着不动“还是要求守义公带上俺们。”
“为何?”
“守义公对俺们不薄,这是俺们报答守义公的机会。”
仁多保忠看着刘审之狡黯的眼珠转,一时不由笑出声来。刘审之跪在地上
低着头,不敢去看仁多保忠的眼睛,过了好一会,才又放低了声音,说道:“再
者一再者,俺们跟了守义公,不趁这机会搏个富贵功名一”
说到最后,声音已细如蚊虫。
仁多保忠又盯着他看了一会,方才转身上马,冷冷说道:“你以为不想活了
我也不拦着。既要来,便跟上了。不过有一点,本帅军令如山,战场上令行止
谁敢出半点差错,我便砍了谁。今你们不听将令,擅自来此,每人五十军,权
且记下,回来若还活着,再行补上。”
说罢,一夹马肚“驾”的一声,飞驰而去。刘审之大喜,连忙喊道:“谢守
义公。”急急忙忙爬起来,招呼众人,跳上马背,拍马紧紧跟上。
众人马不停蹄,当便到了武邑。第一营都指挥使袁天保、副都指挥使张仙
伦、护营虞侯吉巡事先并未接到消息,都是十分意外,仓促出。仁多保忠一入军
营,便下令第一营众将准备渡河船只器械,袁天保、张仙伦、吉巡三人原本都是极
力主张北进,救援深州的,但如今深州已失,拱圣军全军覆没,仁多保忠却突然来
到营中,下令要渡河北上,不免个个惊疑。
袁天保传了仁多保忠军令,便试探问道:“敢问守公义,咱们这是要开始反攻
了么?”
“不错。”仁多保忠故意轻描淡写的回道:“吾奉令,要夺回深州!”
“夺回深州?”袁天保、张仙伦、吉巡三人,顿时瞳目结舌,面面相觑。三人
一时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接到的上一个命令,还是要严防辽军渡河,如何转眼之
间,就变成了要夺回深州?三将所在位置,是神军诸营中离深州最近,知道深州
如今辽军大军云集,仅仅是对面的武强,辽军萧阿鲁带部,人马便不下数万—早
时不救,此时却要反攻,不免晚了一点。
袁天保喉咙动了一下,了一口唾,又问道:“未知船只须何时办妥?诸军
预备哪渡河?”
“便是明渡河。”仁多保忠悠然回道。
“明?!”这下三人都呆住了,袁天保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其余诸营都到
了么?末将亦曾广布逻卒,如何竟全然不觉?”
“什么其余诸营?”仁多保忠冷冷的瞥了三人一眼“便只第一营渡河。”
“啊?!”张仙伦惊得叫出声来,上前一步,抱拳道:“守义公明鉴,探马查
得真实,对岸武强,便有不下数万人马辽军驻守一”
“那又如何?”仁多保忠冷笑一声“我虽然读书不多,也只听人说过,昔日
汉朝之时,中原有数千步卒,便可横行十万匈奴之间。区区数万契丹,又有何可
惧?”
“只恐传说不足为信一”
“张翔鹰是害怕了么?”仁多保忠的脸顿时黑了下来。
张仙伦却不怕仁多保忠,单膝跪倒,高声道:“末将非是害怕,只是如此以卵
击石,恐非智者所为。末将纵不惜命,这营三千将士,岂无父母儿,还请守义
公明鉴。”
仁多保忠望着张仙伦,嘿嘿冷笑“如此说来,张翔鹰之意是说陛下非智者
了?”
此话一出,原本不在乎的张仙伦,立时冷汗都冒出来了,颤声道:“守义公
莫要顽笑,末将岂敢如此无父无君?!陛下英明睿智,虽古之圣君亦不能相比。”
“既然如此,那陛下令我等渡河与辽人决一死战,为何张翔鹰又有许多话
说萝”
“这一这是陛下旨意?”
“难道我敢假传圣旨?”仁多保忠厉声道。
“末将并非此意。”张仙伦这时已是面如土色,只是低头顿首“末将愚昧
既是陛下旨意,纵是赴汤蹈火,末将绝不敢辞!”
仁多保忠目光移去袁天保与吉巡,二人连忙跪倒,齐道:“愿听守义公号
令。”
仁多保忠微微点点头,突然之间,那种作、报复的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面前的这三个人,的确是站在郭元度那边的,但是,在某方面,他们却与自己一
样可怜。熙宁、绍圣以来,大宋军队对于皇帝的忠诚,是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无法
相比的。这自然得归功于石越主导的军事改革,自朱仙镇以下建立的那无数的武官
学堂,经过一二十年的时间,极大的提高了大宋武官的素质,他们在学堂里学习军
事知识,也学习一些浅的文化,但更重要的,还是不断的教给他们忠君爱国、遵
守军法纪律的道理。如袁天保、张仙伦、吉巡这些人,因为做过班直侍!,不免就
较一般的武人,更加愚忠—即使他们明知道渡河是全军覆没、兵败身死,但倘若
是皇帝的命令,即使他们从未见过这个皇帝,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遵行。这种人
可实在不符合仁多保忠的美学—他是个惯于算计的人,有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的
去死,但那只不过是因为能卖个好价钱—然而可悲的是,这次他与张仙伦这些
人,居然要去做同样的事。
这愚与不愚,又有何区别?
但这也正是他宁可死,也要站在宋朝这一边的原因。
石越干了一件可怕的事,在宋军中,如张仙伦这样的武官,数不胜数,特别是
那些更年轻的,从小便在这些学堂里长大的人,这些人绝对的忠于赵家—仁多保
忠不知道是否石越有意为之,但这并不重要,忠国即爱国,爱国即忠君,便是仁多
保忠看来,这亦是天经地义的。士大夫们或者偶尔会有点不同意见,但是要指望那
些武人来质疑这件事,则无异于卿人说梦。既然有了讲武学堂这个东西,既然要培
养武人的荣誉感,那么在这些学堂中不宣扬忠君,不将忠君视为最高的荣誉,那是
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就算是晋惠帝大
概也知道他该怎么办。
仁多保忠自然不会知道石越的想法,在石越看来,这只是“必要之恶”做任
何一件事,你都不可能只要它好的一面,不要它坏的一面。他不可能要求这个时代
的人马上超越时代,既然宋朝已经有强大的力量来限制军国主义,让他完全不必担
心这个危险,那么忠君就忠君好了,总比动不动就要担心军队叛,上下相忌,外
战无能要好。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忠君都是一种无可置疑的美
德。你不能因为自己已经不处于那个历史阶段,便去嘲笑那个阶段的道德,并且以
为那一文不值。因为,焉知你现在所以为的必须要对之保持忠诚的任何东西,在若
干年后,不会受到同样的嘲讽与鄙视?虽然五十步相对百步的确是一种进步,但也
仅仅只是五十步的进步。石越只能相信,到了一定的时间,这种忠君的思想,会从
下到上的崩塌,而这个趋势,将是多少讲武学堂也阻止不了的。而在崩塌之后,还
依然想着忠君的人—这样的人总是存在的—才应该受到嘲笑,但被嘲笑的,不
是忠诚,而是愚蠢。
仁多保忠不可能也没必要了解石越的真实想法,他只须知道石越做的这件事是
如何可怕就足够了。
在熙宁十八年的时候,他还不能如此明确的意识到这一点。但到了绍圣七年
也许是又过了七年,事情更加清晰,也许是与宋朝的文臣武将们打了足够多的
道,总之,仁多保忠已经看得比谁都清楚。相比而言,还有无数的人,却身在局
中,浑然不觉。7晰
所以他总能把注在赢家一边。
只是,这一次,尽管也是站尤赢家一边,他的确兴致不高。他不知道他能否看
到棋局的结束,而陪他一起去面对死亡的,竟然是张仙伦这样的无趣之人。
虽然仁多保忠不是很瞧得上眼,但袁天保与张仙伦倒也不算是无能之辈。从颁
下命令,到召集部队、民夫,准备妥当,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妥,当晚子时之前
便已一切齐备。不过,所有的这一切,对岸的辽军一直看在眼里,不过仁多保忠并
不担心,倘若辽人沿河列阵,那么他们在船上一阵箭后,他的奏章上就可以说
他接旨后立即北进,但辽人沿河布阵,敌众我寡,无法渡河。他很了解皇帝,皇帝
读过一些兵法战例,他只要稍加暗示,皇帝会理解他的苦衷,转而去责怪别的部队
没能替他牵制辽军—倘若存在这样的部队的话。在仁多保忠看来,唐康和李浩就
是个不错的替罪羊,虽然在另一方面,他心里一点也不希望他们也接到同样的命
令,渡河北进。但人类都是矛盾的。
然而,当神军第一营在十三的凌晨开始渡河,仁多保忠与袁天保、张仙伦
们煞费苦心的准备了应对辽军岸头狙击的作战计划,细致到每个都的上岸后布阵先
后序列,设想了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结果却令他们瞳目结舌—他们轻而易举的
渡过了河,上了岸,布了阵,却连一个辽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这实是大出仁多保忠的意料,他心里是希望与辽军越早战越好的,这样他退
回去也方便些,却没想到遇到这样诡异的情况。若说他们选择渡河的渡口,辽人没
有挖陷坑,丢铁袭黎等等,倒并不奇怪,在攻克深州之后,辽军一直就表现得并不
是很害怕宋军渡河决战,宋军此前侦察过的几个渡口,辽军都没有过多的做针对
的准备。可是连一个辽军也没有,就未免太匪夷所思。毕竟,这里离武强城,也不
过数里之遥。
此时,仁多保忠心中感觉的不是轻松,而是警惕。
他下令大军就在河岸埋锅造饭,一面派出侦骑前进刺探军情。待到全营吃完早
饭,几个探马也陆续回来,察报的情况,大体一致:除了东边的武强县城—他们
是从武强县的上游的一个渡口渡河—以外,再没有发现任何辽军。武强城门紧
闭,辽军防守严密,但不似有要出城攻击的样子。
这让仁多保忠与袁天保、张仙伦、吉巡都感到疑惑。
辽军如何会凭空消失了?
仁多保忠仿佛都嗅到了空气中潜伏着的危险气息。他才不相信是辽军突然遇到
意外开拔走了,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这必定是兵之计。萧阿鲁带放弃半渡而
击,那必定是有些别的打算,或者他想将他到离黄河北更远的地方脚然后围而
歼之。萧阿鲁带明明知道对岸的宋军有多少人马,这个老头看起来并不害怕冒放整
只神军过来的危险,他觉得他能一口下。
若是平时,仁多保忠不会去咬这个饵,他很可能掉头就走。他不是那种狂妄的
人,就算他带来了全部的神军,他也不想跟着别人的步伐走。他与姚咒是两种
人,诸如被敌军夹击、被优势敌军包围这种事,只要想想,仁多保忠都会睡不好
觉。
但如今,他却是不咬也得咬。
他总不能渡河之后,一箭不发,便即退回吧?
别说皇帝,没有人会相信他的判断,大家只会认为他怯战。
仁多保忠一时间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尴尬处境。他一直以为渡河之后,便
有恶战,此后的事情,自然也不用多想,却不曾想过,渡河之后,竟是这样的局
面。他不过区区三千步卒,东下攻打严阵以待的武强县,难竟全功:伯除此以外
他还能做什么?找不到辽军,便以三千步卒,孤军深入,向深州进么?
袁天保与张仙伦倒是强烈的主张趁机攻打武强,武强不是一座大城,在二人看
来,不必去管辽军跑到哪里去了,既然他们丢下了武强,便应该趁机夺取,只需再
调一营兵力,合兵六千之众,攻取武强,绰绰有余。在此之前,他们便在河边扎寨
—他们登岸的河边,有一座小土丘,居高临下,正适合扎寨。
二人的主张,得到了许多将校的赞同。没有几个人偏意付多的考虑发生了什
么,一方面,他们只想着抓住眼前的机会:另一方面,倘若身边再多三千友军,无
疑会让第一营的这些武官们,更加有安全感一些。
但仁多保忠无论如何也不肯让自己的儿子也跟着来送死。可他也没什么借口能
说服这三千步卒往深州进发,于是仁多保忠决定妥协,他下令第一营在那座小土丘
上扎寨,然后加派人马,四出侦察,打探究竟发生了何事,然后再做打算。他给探
马们许下重赏,下令他们至少必须往各自的方向走出二十里,寻找当地的宋人,
清楚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然而,当太阳快要落山,探马们回来察报,他依然一无所获。从武强到静安
原本是一片富庶繁华之地,但经过辽军的洗劫,所有的村庄,除了断瓦残垣,都已
空无一人。探马们找不到辽人,却也找不到宋人。而武强城附近,辽军戒备森严
探马很难靠近,仍然无法判断城中究竟有多少辽军。
原本一直以为在武强的萧阿鲁带部的辽军,竟然真的消失了。
与此同时。
冀州南宫县,萧阿鲁带正在站南宫县县衙之内,欣赏着南宫知县的绝命诗,在
他的脚边,便躺着自杀殉国的南宫知县的遗体。县衙之外,数千名契丹骑兵,正在
到处烧杀抢掠,城中到处都是熊熊燃起的大火,与哭喊哀嚎。
仁多保忠猜中了耶律信的大部分意图,只不过,耶律信下手远比他想的要快。
他的用兵,也更加灵活狠辣。
韩宝与萧岚部,在经历大战之后,此时的确还在深州休整。
但是,仁多保忠却算漏了,萧阿鲁带部不需要那么长时间的休整。早在数之
前,耶律信便已密令萧阿鲁带选八千轻骑,以所部宫!骑军为主,各携十五之
粮,抛弃一切猫重,连家丁都不得跟随,每疾行百里以上,沿着苦河北岸向西运
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堂镇,然后在堂镇的渡口搭起浮桥,渡过苦
河,直取冀州南宫县,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信都、衡水的后方。
为了保密,武强县仍然竖着萧阿鲁带的帅旗,每仍有人打着宫!骑军的旗号
巡逻,实则余下的大部分人马,也已经北渡淳沱河,进入河间府乐寿境内,耶律信
需要这些人马,在那里广布疑兵,惑宋军,使宋军搞不清他的兵力分布,以便他
的主力顺利渡过黄河北,好攻打永静军。此时留在武强县城的,不过是打着宫分
军旗号的两千余部族属**与汉军而已。
“枢使,是不是可以下令封刀了?”一个身材高大,黄发高鼻的契丹将领,大
步走进县衙,在萧阿鲁带的身后几步站定,躬身问道。
萧阿鲁带回头看了一眼他的爱将,南院郎君高革,厉声道:“封什么刀?!”
高革虽然低下头去,避开萧阿鲁带锐利的眼神,口里却并没有退步“枢使
兰陵王给咱们的军令,是绕到宋军之后,尽可能吸引宋军,以便晋国公与兰陵王渡
河南下。下官愚见,咱们在南宫,不便久留,最好还是要沿沙往东渡过黄河,既可
攻打枣强,也可以南下恩州,不伯唐康、李浩无法安生,便是仁多保忠、郭元度也
不能高坐。咱们在黄河以西,回旋空间太小,一旦过了黄河,黄河以东,永济渠以
西,皆可驰骋,而晓胜、神军腹背受敌,非但永静军,便是冀州,亦反掌可
定。”
“这是自然。”萧阿鲁带哼了一声“但你可知道,咱们如此轻骑疾行,将士
们有多疲惫?我率八千骑自武强出发,跑到堂镇,掉队便掉到不足七千人,再这
么跑下去,等我到了枣强,我还能剩几个人?”
“纵是只余四五千骑,亦是值得。”高革朗声回道。
“我便是晚得一半,又有何妨?让将士们在南宫好好快活一晚,养蓄
锐,又有何不可?”萧阿鲁带不以为然的说道“细作早已探得清楚,唐康、李浩
不过数千骑,纵然被他们赶上,又有何惧?”
高革见萧阿鲁带主意已定,不敢再劝,欠身行了一礼,缓缓退出县衙。
南宫县城的街道之上,景象惨不忍睹,令高革不忍目睹。他心里面生出一股强
烈的罪恶感—这座城市,是他夺下来的。尽管已经知道辽军已攻取深州,南宫县
也有所防范,但他们没有多少驻军,直到萧阿鲁带的辽军靠近,他们也全然不知。
萧阿鲁带令高革率数十骑,身着宋军装束,大摇大摆的靠近城门,然后出奇不意
斩关夺门,守门的兵丁都是厢军,被高革一阵砍杀,立即吓得一哄而散,四处逃
命,萧阿鲁带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取了南宫县城。伯计高革没有想到的是,萧阿鲁
带竟然会下令屠城!
大辽南下,便是为了掠夺与破坏,这点高革心里一直知道得很清楚。但是,除
非遇到烈的抵抗,大辽军队是从不无故屠城的。
毕竟,大辽也是一个信仰佛教与儒教的国家,不是那种野蛮之邦。
当然,高革之所以会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主要倒不是因为这些原因,而是另有
隐情—他实际效忠的对象,是他正在率军攻打的这个国家!
高革是职方馆在辽国的间谍。或者说,他自以为如此。
因为,他所不知道的是,大宋职方馆视他为辽国的间谍。
几乎没有人知道,高革原本是宋朝人,他出生在陕西,十几岁的时候,在一次
微不足道的边境小冲突中,全家被掳到西夏。然后,又被西夏人作为礼物送到辽
国,成为奴隶。因为相貌的原因,西夏人谎称他们是从西域买来的。于是,整个辽
国都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故乡,如今大家只知道他的父亲是辽国一个小有名气的优
伶,是西域人。而职方馆当初看中的,也是他的父亲。职方馆希望收买一个优伶
以得到一些情报,但他父亲十分忠于辽国,反而举报了此事,结果通事局顺藤摸
瓜,导致三名职方馆细作被捕、处死。高革保护了牵涉此案的第四名宋朝细作逃
,因为与他的父亲不同,他自小便上过私塾,明礼义,因而一直将自己视为宋
人,对于沦陷至擅腥之地,一直深以为。从这次细作案后,高革便加入了职方
馆,而此前,他早已在辽国的内战中颖而出。
但他从不知道的是,宋朝职方馆从未信任过他,因为他的来历无人能证明,职
方馆从未遇到过如此匪夷所思的事,他被视为通事局的细作,所有的一切,不过是
为了取得职方馆的信任。职方馆曾经要求他窃取过一些情报来试探,他总能完成任
务,结果反而更受怀疑,而在他未能按照要求如期窃取到一份相对重要的情报后
高革就被彻底认定是通事局的人。
此后,职方馆河北房屡屡受到重挫_与高革联系的细作死在通事局的一次追捕
中,连河北房知事也数易其人,他的档案被尘封,高革便彻底与职方馆失去了联
络。而他在辽国的仕途上却颇为顺利,因为懂汉文、西夏文、契丹文,又会打仗
他不断受到重用,曾经追随耶律冲哥西征,此后又入南枢密院,受到萧阿鲁带的赏
识。
原本,他已渐渐放弃了要效力故国的打算,宋辽通好,而辽国也渐渐汉化,颇
有“衣冠之国”的气象,让他觉得辽国也不能算是擅腥之地,但是,突然之间,他
的人生又发生了剧变。他随着数十万大军南下,亲眼看到辽军在他的“故国”烧杀
抢掠,无所不为,这让他十分的失望,而对于故国的向往与同情,也越来越强烈。
然而,让高革无奈的是,他做不了任何事,反而不得不为虎作怅。他整个人恍
若被分裂成两半,他每都要习惯性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当好萧阿鲁带的参谋,献
计献策,有时还要亲自带兵去打草谷,甚至杀人放火,与宋军作战—在做这些事
的时候,他完全是一个辽人,真心实意的为辽军着想。他好象在本能的做好自己的
“份内之事”但另一方面,随着战争时间越来越长,他越来越深入宋朝河北腹
地,心里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宋人的呼声,就愈发的强烈。仿佛是在这场战争中,他
对宋朝的爱,又慢慢被发起来。
此刻,他看着脚下那一具具的尸体,怜悯、厌倦、内疚、无奈、无助一各种
各样的情绪,在他的心头翻滚着,他把手伸向了间的皮袋,那里面,放着一串念
珠,他的手便在皮袋轻轻拨动着念珠,嘴微动,无声的颂着。
注: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
最后,中秋快乐。各位。谢谢大家七年来的支持,顺便预告一下,《燕云》
的实体书很快就会面市,但是不幸的是,《燕云》实体书需要五本才能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