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说网
首页 > 科幻 > 争宋 >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遣使赴辽国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遣使赴辽国

目录

  赵曙等着韩琦上奏辽国太后大寿之事,但他忘了一件事,韩琦通常即使有本章,也是最后一个上奏。宰相韩琦手中握着本章心里正琢磨着事,出使辽国该推荐谁去好呢。自己年事已⾼,不愿意长途奔波,以往都是富弼那个老家伙去,现在富弼服⺟丧不在朝中,再新任宰相曾公亮,都六十多岁了,皇上肯定不会派他去。他四下这些‮员官‬,能够资格代替宋朝出使辽国,又能让皇上満意的人还真没几个。

  仁宗皇上此时有些乏累,近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稍微侧着坐了坐。接下来大臣的奏折按照惯例,能当时处理的处理掉,需要再议的就放到一边。三天一次的朝会每次都是快到晌午才完事。越听到后来,仁宗越觉得脑袋昏沉沉的。

  轮到薛向上奏,薛向指出陕西路厢军、噤军总数达二十五万人之多,而这些士兵中年迈体弱、⾝患疾病、玩弄雕虫小技者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因而薛向建议在陕西地区斥退那些不能上前线打仗、又不能为‮家国‬服徭役的士兵,并由朝廷下达明文:将领无端役使士兵者以违**处。

  本来这个事仁宗皇上点点头,准奏就是很简单的事,偏偏仁宗皇上这会犯困,⾝体乏累也犯了糊涂。朝堂之上的‮员官‬似乎也出仁宗乏累,薛向刚刚奏完,还手捧象牙笏站在大殿之中等着仁宗的回答。再仁宗皇上:他用一个胳膊架在御座的侧端的俯首,用手撑着头眼睛半眯着有些似睡非睡。听完薛向上奏,仁宗皇上的另一只手稍微抬了抬又放下,他心中想着这事又太子决断就好了,又想起王旁对陕西路十分了解,两下同时想脑子就乱了,结果竟将两件事合在一起说出了口:“皇儿王旁如何此事?”

  此话犹如在大殿上的一个闷雷,将所有人都打愣神,众‮员官‬面面相觑,长大嘴巴面露惊异之sè。包大人和王安石更是大吃一惊,怎么自己儿子变成皇儿了,这玩笑可不是随便开的。但是谁也不敢出声,每个人都怀疑自己听错了。

  王旁心说,额滴神啊!他妹子加他大爷的,这让老子怎么接话啊。不说话皇上问到自己名字,说话等于承认自己是皇儿。而且皇上似昏昏yu睡,这要是在说梦话,谁敢惊扰了圣驾把皇上吵醒可要掉脑袋的。

  算了,你睡我也睡,装睡谁不会。王旁双手执着象牙笏,头一低眼一闭,爱咋咋吧。他闭着眼睛都能感觉到,太子赵曙眼中的火都要把他烧化了。

  大殿之上平时的群臣议事你一言我一语,偶尔夹杂着交头接耳的嗡嗡声,都是仁宗习惯的声音,就好像有的老婆听不见老公打鼾睡不着觉一样,仁宗也是这样突然听不到群臣议论,大殿一片寂静,盹儿立刻醒了。他也意识到刚才说错话了,可是话出口怎么能圆呢?

  皇上眯着眼着众人,赵曙正侧着头着王旁,从仁宗皇上的角度,光见赵曙带着硬翅幞头的后脑勺。再王旁一副事不关己,朝堂之上装睡的样子,仁宗暗笑这小子倒是聪明。皇上假意伸个懒腰振了振jing神说到:“此事庒下,退朝后宣太,和王侍郎垂拱殿议事。”听他这么一说大臣们都明白仁宗刚是口误自己给自己找折。太子赵曙心里这个不是滋味,连自己的名字皇上都能喊错了。

  宰相韩琦慢慢悠悠站出来,现在他想到了好的人选,王旁!只不过他和赵曙的出发点不同,他更不知道即使自己不推举王旁,太子也会力荐。

  韩琦上前一步奏到:“启禀圣上,过两三个月就是辽国(注)太后大寿,辽国送来请柬邀请我国派使者贺寿。请圣上遣使赴辽,以表两国盟好之意。”

  仁宗韩琦,韩琦⾝边是曾公亮,没有了富弼的⾝影,仁宗心中有些失落:仁宗开口向众位大臣问道:“哪位大臣可愿意出使辽国?”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宋国的‮员官‬都怎么了?这里不乏有自知能力不济,也有不远去辽国的,

  “宰相可有合适人选?”

  王旁这会醒了,他本来就是装睡,更何况听到出使辽国几个字。

  韩琦有多老道,他纵然是心里想推荐王旁,也不明说:“不知道皇上心中可有人选,臣愿与众位大臣合议适合之人。”

  太子心里骂着,老滑头不过他也不说话,王旁这个名字早晚会被人提出来的。仁宗皇上朝百官了,无奈的问道:“哪位大臣可推举合适的人选出使辽国。”

  这会包大人说话了,他就知道一会肯定有王旁,反正他也是当朝的元老,又有威望在,他清了下嗓子示意他要说话了。“启奏圣上,微臣认为出使辽国者应有文采,我听说那耶律洪基也是喜欢汉学之人,诗词造诣颇深,若是一般年轻人怕去了担当不了此任。”

  王旁听了偷笑,还得说是义父大人向着自己,先把自己择出去了。

  群臣又是一阵嗡嗡声,仁宗着包大人,老包啊老包,満朝文武新官就不说了,就你们这几个老臣早把你们透了,就耶律洪基那几句诗词,也能在我大宋朝提得上造诣深么?

  “哦?这我到没听说,群臣有谁知道耶律洪基做过什么诗词么?”仁宗故意问道。

  包拯假装刚刚注意的欧阳修也在朝廷似的,惊讶的说到:“哎呀,欧阳翰林学士肯定知道,是吧?永叔。”

  欧阳修了包拯一样,心里这个骂,你这庇护义子也罢了,⼲嘛把这雷推我⾝上,谁不知道这辽国当今皇上耶律洪基,想起一出是一出,最爱刁难使者。但是包拯既然这么说了,如果说自己不知道,岂不是让人笑话。

  没办法欧阳修硬着头皮说到:“辽国皇上通音律,善书画,爱好诗赋,与他的臣下有“诗友”之交。比较盛传的是《题李俨**赋》昨ri得卿**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包拯一听对仁宗说到:“您,我说不假吧。本诗将李俨所做《**赋》佳句名诗比作缤纷的‮花菊‬,余香袅袅,风吹不散“袖中犹觉”写得尔雅有致,特具韵味。反正我包某是写不出来。”

  欧阳修就差没瞪他一眼,写不出来你这得瑟。

  仁宗着欧阳修点点了头,刚要开口司马光站了出来,司马光与欧阳修可是挚友,他知道欧阳修一百个不愿意去,于是站出来说到:“启奏圣上,臣认为欧阳永叔不适合,永叔学问没的说,不过这掌管翰林院公务繁重,为‮家国‬选择良材才是重要。更何况契丹人好战,选个文弱之人去不合适。”

  他这么一说,大伙又将目光都投到了种谔⾝上。种谔一拨愣脑袋谁也不,他是武将天生就爱咋咋的脾气,他也知道也轮不到他去,所以⼲脆不理会。

  仁宗摇‮头摇‬,他不是觉得种谔不行,而是种谔的职责比欧阳修更重,种谔掌管枢密院,国防的大事他负责,怎么能跑去跟邻国一个皇太后贺寿去呢。

  这会轮到太子赵曙出场了,他叹了口气说到:“要说这辽国这事,说起来也不是大事,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宮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这种治理颇似西夏的藩汉两制。”

  嘿,终于说到正题了,王旁一太子心里似乎有点光良了,赵曙消息灵通,当年都能知道月下的生父是狄青,更何况辽国的信息。好吧,选我吧。

  赵曙微笑的了王旁说到:“要说这一国两制的制度,还是王侍郎对此官场管理熟知,更何况有前次出使西夏的经验。”

  王旁不等赵曙继续往下说,再多说了牵扯出何里钵的⾝份,那就不是一两句话说到清楚的。早晚这事还得轮到自己⾝上,杠死*朝上,不死接着晃。

  想到此,王旁跨前一步大声说到:“给辽国的一个老太婆贺寿,何须⿇烦各位军机繁重的大臣。臣王旁愿往!”

  本文特注:关于辽国国号问题,此时间应为契丹,但为了读者阅读方便统一称之为辽国,再此加注,以示说明: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6年改元神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立其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为辽的藩属。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并定都于此)改汗称帝,正式定国号为“辽”后被后汉⾼祖刘知远击退,还都幽州、上京,9年萧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曾复更名“大契丹”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6年改元神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立其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为辽的藩属。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并定都于此)改汗称帝,正式定国号为“辽”后被后汉⾼祖刘知远击退,还都幽州、上京,9年萧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曾复更名“大契丹”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

  jing彩推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