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说网
首页 > 仙侠 > 尘缘 > 章十二 无相忘 二

章十二 无相忘 二

目录

  纪若尘中军旗号变幻,低沉雄烈的战鼓阵阵响起。

  一个千人方阵从军中突出,这些军士皆为步卒,有的双持短,有的手持刀盾,错而列。方阵向前推进,目标直指前方的晋州北门,千名军卒步伐齐整划一,恍若一人,前进之际,地颤山摇!

  城头晋州文官武将尽皆愕然,非是被北军军容所惊,而是惊疑这千人方阵既无云梯亦无擂木,直奔城门而来,这是要攻城?被眼前这诡异的景象所惑,竟无一人出声部署防守。

  那千名步卒来势极快,几个转念间便进入一箭之地,只听得“嘿”一声低沉的军号从千人口中传出,地动山摇,尘土扬,所有人发力飞跑起来。

  还是齐偏将首先反应过来,大叫“放箭”若被不带任何重器械的步兵冲过了护城河,岂非变成笑话?众将官如梦初醒,城头上令号此起彼伏。箭如飞蝗,攒而下。力夫担石疾奔上城墙,投石手在弓兵身后列队,其余将兵皆刀剑出鞘。

  那千名步卒一发力,实在是疾逾奔马,快得异乎寻常。城头飞下的箭矢大部分竟然只及得上方阵的后半部分,就是这样,也大多被这些如妖魅般的军卒挥盾挡开。一轮箭雨过罢,居然只倒了三五人!

  转眼间千名步卒已冲至护城河前,面对两丈余宽的护城河,阵型变化,方阵一分为二,持刀盾的军卒甩开盾牌一排排次第跃起,在空中伸展肢体,宛如生了双翅,大多兵丁居然就这样直接跳过了护城河!少数落水的,也是接近了护城河岸边,稍一使力便跃上岸来。

  持双的军卒则在原地高高跃起,升至丈余时方将手中短狠狠向三丈高的城头上投来!

  城头之上,晋州无论兵将还是太守皆目瞪口呆,看着北军士卒一批批跃过护城河,口中衔刀,居然连云梯都不用,直接手足并用向城头攀援而上!少数胆大的晋州老兵发一声喊,探出半个身体想要投掷石块或者用刀戮刺攀城而上的敌军时,便被如电飞来的投刺穿,一个个被生钉在了墙垛上!

  咻的一声,一只投几乎是贴着白太守的鬓发掠过,而后叮的一声,深深入城楼,深入尺许。

  一缕鲜血自白太守的肌肤上慢慢渗出。

  此时纪若尘中军冉冉升起一朵彩云,向晋州城飘来。那朵彩云甫一出现,瞬息而至,已飘到了晋州城下。白太守此时方才看清彩云原是一个妙龄少女,那妩媚容貌身姿,便是在这血气冲天的战场上,竟然也令白太守喉咙一阵发干。可是接下来,白太守便是心头发紧了。

  只见那少女纤手挥舞如轮,抓起一个个兵士向城头掷来。她看似柔弱,可是举起这些百余斤的健卒便如拾小石子般轻松,随手一掷,便将他们扔上了三丈城头。这些嗜血兵卒一上城头,立时刀劈戮,默不作声地狠杀起来。他们一个个力大无穷,一刀劈下,往往将对面的晋州守军连兵器带人皆劈成两段,而身体又坚韧无匹,晋州兵全力一刀,就象砍在牛皮上一样,也就能切入个几分深。要数个晋州兵合力,刀砍刺,连伤十数处要害后,方能放倒一名北军。

  城头上数十名北军转眼间便清出一片空地来,正在攀城的其它妖卒如有感应,立时向这方爬来,源源不断的上了城墙。而那少女见已控制了一段城墙,竟跟着一跃而起,直接向守兵最重的城楼扑来!

  城楼守军足有二百,纷纷开弓搭箭,向那少女去。可是那少女何等之快?城头守军箭刚离弦,她纤足已踏上了晋州城头!

  生死关头,白太守再不犹豫,将官帽一扔,跪地举手,高叫愿降!

  他叫声才一出口,便觉有阵阵香风自旁袭来,那少女已绕着他转了一圈。刹那之间,白太守只觉如趴在蛇蝎丛中,惊恐身,几晕去。

  白太守一降,亲随们自然不能落后,就连原本慷慨求战的偏将也扔了佩刀,跪地求饶。那些不够机灵的晋州守军还在抵抗,却被北军砍瓜切菜般一个个砍倒。而那少女所过之处,便会立时涌起一片血

  城外军阵中,墨软轿前燃着的线香,方才烧去一半。

  软轿轿帘不开,只传出纪若尘平淡无波的声音:“可以了。”

  轿旁亲兵即刻举起道法加持过的号角,鼓气吹出长长三音。

  悠长、苍凉的号角声倾刻间传遍战场,最后一声号角响起时,城头所有的北军都后退一步,停止了杀戮。

  玉童指尖的墨金蚕丝本已在两个晋州守军身上了七八圈,稍一用力便可叫他们分尸,听得号角声传来,她又似不愿,又似不舍地瞟了两名已经魂不附体的晋州兵一眼,再向他们嫣然一笑,收了墨金蚕丝。只可惜那两名晋州兵虽然立着,却已吓得晕死过去,无从消受她这媚意横生的眼波。

  晋州城吊桥放下,北门大开,将八千杀神般的北军入了城内,随后四门紧闭,再不容一人出入。

  午时时分,太守府正堂上,纪若尘立于宽大公案之后,凝神看着置于案上的地图。厅堂之中,济天下、玉童及北军众将立在他身后两侧,白太守和齐偏将两位降员则侍立阶下。

  纪若尘目光沿着晋州一路向西,终于停留在潼关之前,面色初显凝重。他手指在潼关两个篆书上敲了敲,又缩了回来,最后不住轻叩着距离潼关百里左右的一块地方。

  潼关关高山险,自古以来便扼住通往西京的要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潼关两字下,还有数行小字,标明了此刻守关大军人数:五万。无须多想,这五万守军必定与晋州守军大不相同,两相比较,再加上地势城防,潼关守军以一当百不可能,以一当十还是很有可能的。潼关之后,西京周围又有数处军事重镇,驻军数千至数万不等,而西京精锐的五万御林军也可随时开赴潼关。

  守军数目之下,还有哥舒翰三个小字,表明潼关此时守将,已由原来的寻常将军换作了河西节度使、西平郡王、尚书左仆、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哥舒翰!

  这哥舒翰与安禄山同为蕃将,数十载东征西讨,血战无算,自一介胡人积功而升至目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自非等闲之辈。纪若尘情绝决,却非狂妄自大,当然不会对哥舒翰等闲视之。本朝众蕃将与杨国忠素来不睦,若他只是个徒有勇力之辈,恐怕早就在庙堂之争中失势,哪还能到这么长的一串头衔?

  纪若尘沉,忽然道:“白大人。”

  白易吓得一个机灵,马上跪下,道:“下官在!”

  “你即刻修书一封,向潼关报急。我不管你怎么写,但务必将潼关的援军给求来。落款时,就写明吧。”

  白易面色一变,仍不得不应了声是,一旁的济天下则略点了点头。白易冷汗涔涔而下,他是聪明人,知道纪若尘最后那句话的份量,正苦思拖延之辞,但纪若尘帮他省了麻烦,已经吩咐左右送上笔墨,白易无法,只得当场挥笔修书,字斟句酌的写就求援书。书成,济天下取过看了,颇为满意,用火漆印章封了口,遣一个机灵亲信,乘快马向潼关星夜兼程报讯去了。

  写完此书,白易登时精神萎靡。晋州城十几万百姓,谁都知道纪若尘大军是今破城。他这封求援书落款却是明,此书留在朝中,便是坐实了他投敌叛国大罪的铁证。现在他惟有期待安禄山改朝换代成功,方有保全九族的希望。不过只看纪若尘所率军队如鬼如魅的战力,便知朝中积弱之军根本不是对手。想到这里,白易忽然觉得希望又多了一些。

  “纪大人…”白易战战兢兢地叫道。

  “何事?”纪若尘目光仍落在潼关上,不曾动得分毫。

  “纪大人若要成事,须得防一人,用一人。”白易朗声道。他是个明白人,即知退路已被堵死,便开始为叛军出谋定计。

  “说吧。”

  “需防之人乃是九原太守郭子仪。臣尝与郭子仪有旧,此人深通兵法,麾下尽是百战之兵,悍勇良将,虽然此刻官微人轻,但不可不防。郭子仪最是忠于朝庭,不可能为大人所用,最好是尽早设法除去。可用之人是臣远房世叔,现平原太守颜真卿。当今世人都晓得颜世叔书法通神,但少有人知世叔于治国亦有大才。平原守备松驰,大人军行神速,战力无双,若以一千精锐星夜奔袭平原,则颜真卿可擒。纪大人若能得颜真卿世叔之助,自是如虎添翼。以世叔之声望,如能登高一呼,各地州县十有六七会开门献城。只是世叔为人情刚烈,不易说服,还须耐心。”

  纪若尘淡淡地道:“颜真卿既然情刚烈,那多半不肯归降,又该当如何?”

  白易一咬牙,道:“养虎遗患,当早诛除!”

  纪若尘终于抬起了头,向白易看了一眼,又望了望济天下,微笑道:“我今终于明白,原来臣也是很有用处的。”

  济天下脸皮厚逾城墙,面色如常。白易则面不改地跪下,口称谢大人夸奖。

  纪若尘当下叫过来一名北军将佐,吩咐他率领一千精锐,兼程赶往平原,捉到颜真卿便可退兵,不准恋战。

  厅堂中重归寂静,便可隐隐听到太守府外的鼎沸人声。那是北军士卒正将全城的壮男子都自家中赶出,驱赶往城南的校军场,等待挑选,以补入军中。如果只是兵临潼关,牵制潼关及西京方向守军,以纪若尘手上这八千淬炼过的兵卒,勉强也能办到。不过他助安禄山起兵,本意便不仅仅在此,是以与济天下一早便定下了以战养战的方略。这八千炼成的先锋,便只是先锋而已,每夺一地,便会掠取当地壮丁入军,以壮军力。有济天下与道德宗诸弟子相助,五千壮丁只需一月便可成军。

  其时天下百姓休养生息,人口生长,便是户藉人数已比本朝初年多了数倍,何况尚有众多不入藉之人?抓丁其实不难,难在军械粮草。

  纪若尘本营的辎重要再过十余方到达晋州,不过晋州城除了军备松驰外,倒是人多粮足,积下粮草足够三万大军吃上一年。只是军械缺少,就算发动全城之力,也不过搜得三千余把刀

  济天下决意在晋州再征一万五千壮丁,训练成军,同时征集方圆百里内所有铁匠,夜赶造军械,如是一月功夫,当可做到每卒一刃,但盔甲盾牌就不必想了。纪若尘则率领最初的五千精锐,独赴潼关,力求将所有胆敢出关的敌军尽歼于潼关之外。潼关之险,险绝天下,纪若尘麾下兵将再,也不愿硬攻潼关。能将敌军出关外,自是最好不过。

  一出晋州,济天下便会与纪若尘暂时分开,晋州以西,一切战事均需纪若尘自行决断。想来也是,身为三军主将,岂能不独挡一方?纪若尘便是想做甩手主帅,看来济天下也决心不让他如愿。

  纪若尘在地图前,一立便是半,不说不动。他不动,堂上众人便得陪着。玉童和济天下等北军诸将还算好,白易和齐偏将立得骨头都要酥了,方见纪若尘挥一挥手,道了声“都下去吧。”

  白齐二人如闻仙乐,跌跌撞撞地下去休息了。

  三之后,纪若尘亲率五千精锐,同样只携三干粮,出晋州,一路西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