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四大将
第一百零一章四大将
一石起千层浪。(小说手打小说)
吴浩总算知道了:为什么三个和尚没⽔吃。
之前在南议事,出谋划策的多半只是虚行之和李靖。而且一来时⽇也短,二来那些事情自己凭着对大势的了解和现代人的眼光和见识,基本上就是一言堂。到了兴洛仓,就只剩下李靖一个,那他更加就是一言九鼎了。可是伏击李密虽然胜了,但是全是老天爷照应,否则自己早就大败而逃此刻已经是溜回南了。这让他深深地感觉到打仗可不是简单的事,自己以后遇事还是少独断专行的好。尤其是关系到具体运作的事情,例如说打仗、练兵、处理具体的政务等等。自己只要把握住大的战略方向和施政方针就可以了。反正现在自己的谋士、将领加在一起也有近二十人。其中青史留名的也不少。自己应该放手让他们施展才华。
可是如今吴浩却感到一阵阵的头痛。
底下十几个人光是大的应对方针就有四条,具体到细节上几乎每人都有一套方案,一时间在地图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且谁也不服谁,越吵越动,一个个面红耳⾚,吴浩估计如果自己不在场的话,大厅里肯定是上演全武场了。
看来人才多了,也是件⿇烦事。吴浩终于体会到那些久居上位者的痛苦了,谁说的似乎都有一番道理,而最后却要你来拍板,要你来承担后果。这实在不是件轻松的活。
来到这个世界,吴浩就明⽩自己地才智也就中等之资,所倚仗的一:就是对大势的了解。二就是对人的了解,尤其是那些名人。譬如说李靖。历史上,他就从来没有打过一场大败仗。是真正的常胜将军。譬如说魏征,说到他如何的忠贞倒是未必。他最先跟着元宝蔵。尔后一起降了李密,再之后又随李密降了李阀。为李阀出来召集瓦岗旧部,结果被窦建德抓住了。就又降了窦建德。窦建德被打败之后,他回到李阀,被李建成所用。玄武门之变后,又为李世民所重用。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无论他在谁地手下那都是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如果他是个现代人,倒是一个出⾊的职业经理人。三:就是自己有一个现代人地头脑,思维方式和这个世界的人完全不同。许多的条条框框在他的眼里就跟本不存在。
只是,李密一死,未来大势会如何走向,吴浩也不能肯定了。在记忆中。这个时候的越王杨侗的确是派了虎贲郞将刘长恭率领两万五千人攻打李密,并让虎牢的裴仁基策应。而且这两万五千人大多是都是刚刚募集地少爷兵。结果就爆发了石子河之战,李密大获全胜。可是如今的形势完全不同。首先李密已死,被征讨的对象换成了自己。其次不但裴仁基已经投靠了自己,偃师的杨公卿也归顺了自己。这样一来战争就不太可能爆发在巩县附近的石子河。刘长恭一路东来,首当其冲的就是偃师。其三,隋军的兵力竟然也发生了变化,增加到了三万人。更让吴浩担心的是来地会不会不是那些少爷兵,而是洛原来的守军。因为元文都是痛恨自己的,而自己又全歼了李密的七千精锐。洛方面应该不太可能这么大意出派一些没经过战阵的新兵来征讨自己。
这样的话,自己虽然人数占优,但是却是居于劣势。如今有近五万少帅军,可惜真正能打硬仗地队部,也只有裴仁基的四千人外加杨公卿的三千队部,再剩下就是孟让的第五营和郝孝德的第六营有些战斗力。其他各营,老实说吴浩的心里是一点底也没有。
这些人的意见主要有:
孟让提出的全军前出至北邙山设伏。那里地势险要,而且由于是山地。骑兵的作用大大减弱。有力于主要兵种是步兵的少帅军。即使设伏失败,也可以派少量队部节节抵抗。大队返回偃师休整备战,主要地好处就是场战设在了少帅军地地盘之外,如果成功,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不成功,进退自如,不会有大的损失。基本赞成这项方案地有房献伯、黑社、张迁、⽩社、王德仁、李文相。
杨公卿提出的出派两支得力队部坚守偃师和河仓。而且基本上的意思就是以杨公卿和裴仁基的军队为主力,各守一处。大军则退回洛河东岸。把敌军消耗在坚城之下,然后瞅准时机,大军再大举反攻。这样做的好处是稳妥,两城都是⾼墙深垒,少帅军的粮食又充⾜,两支守军战斗力也很強,再补充一些兵力。三万隋军即使全力攻打一城,短时间也不可能拿下。但是坏处是战事会打多长不可预料。而且万一,洛的隋军再出派援军,就势必打成长时间的消耗战、僵持战。大致
赞成这项方案的有祖君彦、房彦藻、魏征、米可定。
裴仁基提出的方案则是放弃偃师和河仓,大军撤到洛河东岸黑石关和石子河一线布防,但是在洛河西岸隐蔽的留下一支骑兵队部。待隋军渡洛河时,两面夹击,隋军必。如果隋军防范严密。则可等隋军大部渡河之后,主力昅引隋军,则迅速占领西岸,并拆毁洛河上的所有浮桥,此时隋军必,可一鼓而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短时间內结束战斗,但是第一少帅军要和隋军正面锋,伤亡恐怕不会小。第二,不战就放弃偃师和河仓,对于士气和民心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少帅军还是一支刚刚成立的队部,偃师也才刚刚归附少率军,很可能会引起。同意此项方案的有秦琼、裴行俨、金波、凌风、程咬金、⿇常、米可定。
最后就是李靖提出的方案。出派一支以骑兵为主的精兵去洛附近扰。譬如说金墉城、回洛仓乃至于洛北面的含嘉仓都可以作为目标。在洛主政的元文都、段达都是无能鼠胆之辈,洛受到了威胁,他们哪里还敢派兵出来进攻少帅军。这一条可谓是以攻代守。把场战放到了洛,如果胜利的话,不但可以牵制住隋军,使少帅军主力可以从容的休整、练兵,而且少帅军的名望必定将再攀一个⾼峰。如今天下义军虽多,可是攻打三大都,还没有哪支义军敢于尝试。坏处自然也是明显的,首先洛如今有九万队部,如果隋军不上当。那么原本就没有多少精锐队部的少帅军就更加捉襟见肘了,面对三万隋军的进攻恐怕就难以抵挡。而洛附近的队部却只能扰,并不可能造成太大的威胁。到时候两头够不着,少帅军可就危险了。
即使成功了,隋军全部窝在了洛城中,少帅军眼前的危机渡过去了,名声也更响了。可是这也意味着违背了吴浩目前以低调为主的方针。洛这边一被攻击,杨广是肯定会救援的,这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隋军蜂拥而来,这自然不是吴浩和少帅军所愿意看到的,赞成这项方案的只有贾闰甫和郝孝德。
吴浩看得很清楚赞成孟让方案的是除郝孝德的以外的所有的义军头领。这也符合他们的打法。集中优势兵力打伏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赞成裴仁基方案的人数最多,而且他们清一⾊的都是武将。他们都本着一战决胜负的心思,而且大多只从纯军事观点出发,不太考虑政治或者其他的因素。杨公卿的方案则得到了除贾闰甫外所有谋士的一致赞成,这条、方案是最稳妥地,但是同时也是最保守的。李靖的方案赞同的人最少,因为这条方案是最险的,其余三条最坏的可能也是打个两败俱伤,而它失败的话就是全军溃退,甚至少帅完全无法在兴洛仓一带立⾜。
当然这一次讨论之后吴浩手下的四位风格完全迥异的大将也脫颖而出了。他们就是善于伏击的孟让、稳扎稳打的杨公卿、精于野战的裴仁基、好出奇兵的李靖。
“少帅,您决断吧!”吵了半天,无果。
李靖一转头看见大厅里只有吴浩和显鹤好整以瑕地坐在那里。显鹤对于军事、谋略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趣兴,所以一般也不会发表什么意见。而对于吴浩,李靖的感觉就是永远看不透,同时他从心里面几乎把吴浩当成了无所不能。所以其实他也知道他的这条方案的确是有点险,如果最后拍板的人不是吴浩,那么他也许本就不会把这条方案提出来。可是有吴浩在,他的心就定了大半,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顾及。
所有人都停了下来,看着吴浩。
吴浩起⾝离开了座位,走了两步,然后问道:“如果我们重创了刘长恭部,甚至全歼了他三万隋军,你们说洛方面和杨广会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