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六 笼鸟
当稻子都收割完的时候,吏部尚书一职的人选提到了內阁并票拟决定。在朝中各大臣的举荐下,**星毫无悬念地通过了內阁的认可,事情上报到皇帝那里等待批红。
朱由校已经连续三天借口说⾝体不适没有上朝了,他拿到那份票拟的时候,仍然在忙乎着给他的那个灯屏上漆,张问说的不错,上了颜料,看起来更加好看了。⽇⽇重复那种上朝的礼仪,确实容易生出厌烦,一样的音调,一样的程序,大部分时候在说废话,就是说点实质的东西,都要夹杂在大堆废话中,很伤脑子,而且那些文绉绉的奏词,朱由校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众臣私下里还说说笑话,比如某人哪天上朝帽子戴歪了之类的拿来说闲话,但是一旦进⼊庙堂就按部就班,毫无生趣,于是朱由校也觉得毫无生趣。
司礼监的太监将票拟的奏折拿到养心殿,等了许久,等朱由校⼲活⼲累了,这才敢将奏折拿过去。朱由校坐在御伞下,先洗了手,然后将手放到一叠⽑巾上面捂了捂,⽑巾下面放着冰块。
他擦⼲了手,慢腾腾地拿起奏折,翻开观摩了一番,有一半多的字庒不认识。本来写通俗些的文章他还能看明⽩个大概,偏偏这些大臣要写得如此复杂,让朱由校一句话都看不明⽩。
不过他总算在一份奏折里看到了**星几个字,这几个人在最近的奏章里常常出现。朱由校便扬了扬手里的奏折,问那太监道:“这份是要**星做吏部尚书的奏折?”
太监躬⾝道:“回皇爷,奴婢所知,其中有一份奏折,确是关于內阁票拟的增补吏部尚书一职的折子。”
“哦。”朱由校的手在空中停留了片刻,随即就把那份奏折放到一边,又拿起另一份,说道:“你叫啥名字,识字么?”
“回皇爷,奴婢叫何费,识得几个字。”
朱由校便拍拍案上的奏折,说道:“读这份。”
何费弯着走过去,拿起案上的奏折,便満口之乎者也地读将起来。读完,朱由校只听明⽩个大概,大概是江西抚军剿平寇后上章报捷的奏折,便问何费那抚军击败了寇后是怎么⼲的。何费又看了一番奏折,看到“追奔逐北”几个字,紧张之下,看成了“逐奔追比”说道:“抚军打败了寇,追赶逃走的人,追求赃物。”
朱由校神⾊一冷,怒道:“他除了想着利,心里还有别的吗?本来平寇是有功,却一心追求赃物,不思除贼,下榜安民,朝廷还给他俸禄⼲甚,叫司礼监批复,罚奉一年。”
何费见皇帝震怒,急忙伏倒在地,连称皇爷息怒。
对于这样搞死几百个起义军的地方小事,朱由校很快就抛诸脑外,又看向放在旁边的票拟奏折,这奏折却有些难办。**星出任吏部尚书,东林不是要霸占庙堂了?
朱由校心里添堵,闷气攻心,嗓子眼一庠,忍不住又剧烈咳嗽起来。他捂住嘴咳了一会,看了一眼自己漆的那漂亮可爱的灯屏,心情好了一些,又站起⾝,拿起刷子细细填补了一番。却将那太监何费忘了,让他站在那里动也不敢动。
朱由校忙活了一会,无意间现何费还站在那里,就说道:“去把王安叫过来。”
过了许久王安才来到养心殿,王安⾝体已经福,但是此时却一脸病容,⾝体好像不太好。对朱由校行了叩拜之礼后,朱由校便命王安解说內阁票拟**星为吏部尚书的奏折。这样的大事,朱由校不能让一个自己不了解的太监,比如何费这样的人说说就完事的,起码要找有些能耐的人看看。
王安神情自若,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奏书里的內容,朱由校听着很通畅,但是朱由校从王安的言语之间听出王安是支持**星的。这也难怪,王安本就和东林的好几个大臣私不错,而且格很是合得来。
王安说大臣们认为**星嫉恶如仇,正直⼲练,人品和才能都十分优异,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经大臣推荐,內阁票拟通过由**星出任吏部尚书一职。
朱由校继续摆弄他的油漆雕刻,好像并没有听王安说话一般,但是心里却很有隐忧,王安在东厂和宮里都有一定的势力,现在东林又把持了朝政,这种內外勾结的局面是皇帝的大忌。
朱由校不想让东林的人做吏部尚书,将朝廷搞得铁板一块,但是眼下如果和东林作对绝对讨不着好果子吃。比如现在朱由校已经开始常常不上朝,东林却没有太过分地责骂,要是搞得对立,估计朱由校很快就会成为无德昏君了。
再说现在朝中除了势力強大的东林,朱由校找不到強力的支持,他实在不想变成孤家寡人朝不保夕。朱由校一边漆着东西,一边问王安:“**星有什么有趣的事儿么,你说给朕听听。”
王安急忙不余遗力地说**星的好话,想让皇帝喜**星。王安认为皇帝喜玩耍,便专拣**星的拜佛求仙、赏花观景、风情调笑之类的轶事来说,果然朱由校的表情带着微笑,心情似乎很好,很有趣兴地听着王安说这些故事。
朱由校只是在心里想:王安为什么专挑这样的小事说,不说**星⼲的大事?
**星⼲过两件影响有些深的事,一件是张居正死后称述“四大害”那是破坏和废止张居正改⾰各项措施的攻击号角;第二件,**星在万历朝时,先将京察变成争工具,创造了一种争新手段。
朱由校听完王安的故事,呵呵笑道:“不错,不错,这个人不错。现在众正盈朝,朝里的大臣都是有见识有德望的老臣,朕很放心,既然大臣们都说这个赵…”
王安补充道:“**星。”
“对,就是这个**星好,那就着司礼监批红吧。”
王安喜道:“皇爷英明。”
朱由校又道:“宮里很难有你这样知书达礼的人,司礼监的印还放着,诸多不便,王安,朕就任你为司礼监掌印吧。”
王安听罢又喜又惊,急忙叩倒在地,嚷嚷道:“老奴何德何能,实不敢当此大任啊。老奴…”
朱由校扶了一把王安,说道:“朕觉得你行,你就管着司礼监的印,啊,平⾝吧。”王安忙磕头谢恩,只觉得皇爷虽然不识字,什么也不懂,却还是有长处的,起码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奷臣不是。王安认为皇帝像朱由校这样最好,不需要懂太多东西,安心享乐就行了,把政事给正直的人办,照样是能办好的。
这时王安朱由校一个劲看他的漆画,显然对什么吏部尚书已经不耐烦了,便叩拜告辞。
今天朱由校批了两份奏折,一份是关于江西平寇的,一份是关于吏部尚书人选的。不能不说,前面那份处理得有些草率昏庸了,朱由校不识字,不可避免地要犯一些错误。不过他运气好,两份奏折同时出去,都起到了他愿意看到的作用。
第一份出去,本该奖赏的却被罚奉,倒也没多大的事,地方官们并不缺那点俸禄,但是这样⼲显然让大伙哭笑不得,将朱由校那点能耐也看透了。第二份承认东林的票拟,显然得到了大臣们的心,都认为朱由校是明君,虽然他常常不上朝⼲木匠活。而且又用王安为司礼监掌印,这朝廷就更加清明了。
一时朝臣称颂,皆大喜,朱由校其实很愿意看见大伙都喜。
朱由校继续玩弄他的小玩意,正逢养心殿侍候的太监换值,朱由校点魏忠贤上来侍奉。朱由校先问了“奉圣夫人”过得好不好之类的琐事。奉圣夫人就是朱由校妈客氏,从小很是照顾了朱由校的生活,朱由校心里有些感恩,同时客氏和魏忠贤的关系很好,朱由校是知道的,听说是结成了“对食”
对食就是宮女和太监的假夫,两人感情好了之后就黏糊在一起,但是太监没命,不能⼲那事,只能一起吃饭,所以叫对食。
朱由校又对魏忠贤道:“朕的娘孤苦,朕忙于朝事…那个与民同乐也是朝事,无暇照应,魏忠贤,你要多和她说说话,缺什么吃的,穿的,尽量帮衬着些。”
魏忠贤道:“奴婢谨遵皇爷圣旨。”他心下十分喜,在这宮里头,只要得到了皇上的信任,那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谁敢说咱家的坏话,那就是谗言。
朱由校看了一眼魏忠贤,心道不知道这家伙中不中用,朕借你胆子去把王安给我搞下来,看你有没有那能耐。他想罢觉得应该说明⽩点,生怕魏忠贤这样的文盲不解圣意,便又加了一句“朕听说你是王安的人?”
魏忠贤急忙跪倒,紧张道:“奴婢是皇爷一个人的人,皇爷叫奴婢向东,奴婢不敢向西。”
朱由校呵呵一笑,说道:“你那么紧张⼲甚,你看人家王安实心办事,朕就赏了他做司礼监掌印,你要是把事儿都办得好,朕也能奖你升升职,明⽩吗?”
魏忠贤连说了几声是,对皇帝的意思不甚明⽩,心道难道那王安在什么地方得罪了皇爷,让皇爷不喜了?魏忠贤把这个想法蔵在心里,觉得大有用处,因为客氏也不喜王安。
李选侍现在那般惨样就是王安⼲的好事,客氏居安思危,对王安很是恐惧,生怕自己有天也被他整成李选侍那般模样。
在朱由校下令司礼监批准了內阁票拟之后,**星出任了吏部尚书。**星上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涉吏部给事中的人选。
科都给事中是科道官中专门负责监督吏部事务的职能部门。吏科给事中的天职就是监视和制衡吏部尚书的,但是到这时候变成吏部尚书自己选择监视制衡自己的人,而吏部又是执掌全天下官吏任免权的天官冢宰,这等于是独霸朝纲。
在这样的局势下,非东林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不知道哪天乌纱就没了。如果只是没有了乌纱还好说,可人家要弄你常常需要找点借口和把柄,一不留神,就是死罪,脑袋连着乌纱一起玩完。
吏部和內阁连成一气,铁板一块,纷纷磨刀赫赫准备澄清宇內,大⼲一场。这时內阁又开始讨论辽东方略,认为浙的熊廷弼靠不住。而且几十万大军囤在辽东,吃饭穿⾐还另说,熊廷弼要修堡防御,那可是个昅银子的无底洞。
东林掌內阁和六部之后,才明⽩前朝的方从哲多么不容易,只有那么点银子,不精打细算朝廷就得破产。让熊廷弼在辽东一个劲地花银子,朝廷是绝对不能承受的。
于是在考虑各种因素后,內阁认为在辽东要采取攻势,尽快解决问题,才能让财政过气来,才能推行辅主张的减税爱政民策,赢得百姓称颂。
东林在內部选了选人,只有袁应泰的资格最适合,便推举调袁应泰⼊辽东主持大局。袁应泰也积极筹备,上陈方略。时內阁票拟以袁应泰为辽东巡抚,主持各方。
朱由校得到消息之后心中隐隐不安,这时候朝廷已经被东林控制,辽东几十万大军的兵权又到他们手里。朱由校担心自己可能会一步步变成傀儡,他虽然不识字,但是实在想⼲点事,不想在宮里混吃等死。这时候还好,起码什么事还得和皇帝说一声,不定什么时候都不需要经过皇帝,他们直接就可以办了。
宮殿的屋檐下有一只雀儿叽叽喳喳地上窜下跳,却被关在精致的笼子毫无办法,朱由校看到那鸟儿,心中冰凉一片。
现在朝廷嚷着要进攻,那就不能用熊廷弼了,只能罢免熊廷弼,启用主张攻略的大员。朱由校这时候寻思了一遍,什么众贤盈朝,这时候要用人的时候居然找不到一个好用的人,袁应泰是东林的人,朱由校也不觉得他有多大的能耐,所以不是很想用他。熊廷弼是主张守土的,还有杨镐是浙的元老人物,东林绝不会允许启用杨镐。
朱由校想来想去,不知道能用谁,张问这样的没有老资历,主持几十万大军的局面恐怕没人会支持。最后朱由校想出了两个办法,也是他防患于未然的后招。
第一个就是以熊廷弼守土有功劳苦劳,现在没有大错,不能直接罢黜,所以皇帝希望能让熊廷弼挂辽东经略的头衔,坐守山海关。熊廷弼不是东林的人,让他守在山海关,起码把住了京师的门户,东面的边军不是想回京勤王就回京勤王的。
第二个就是朱由校想用张问为辽东巡按,检核百官。朱由校认为张问是靠着自己才家的,肯定会站在皇帝的立场上,让他到辽东做御史,一有什么动静,朱由校可以很快知道真相,不会被把持了上下的朝廷员官蒙蔽。而且巡按是七品官,不需要什么资历,但是权力极大,而且张问是挂着四品御史的⾝份去巡按辽东的,对辽东的权力制衡很有好处。
于是皇帝以同意让袁应泰出任辽东巡抚的条件和內阁讨价还价,最后內阁是同意了。毕竟现在皇帝还支持东林的,东林没必要事事和皇帝对着⼲。
当张问得知自己将要出任辽东巡按时,略略吃了一惊,他没料到,整来整去,最好还是要去辽东。他急忙找来⻩仁直和沈敬商议,做些准备。
那⽇袁应泰上陈方略,着大臣廷议,张问也参加了的,所以知道了袁应泰的方略。而⻩仁直和沈敬是张问的心腹,张问便对他们说出了新的辽东方略:“袁应泰的主张是一部分兵力固守开原、沈、辽,然后集结优势兵力于沈,向东稳打稳扎,收复抚顺城和抚顺关。同时命令东线的川军和朝鲜兵出宽缅,袭扰蛮敌后方,步步蚕食之。”
沈敬听罢说道:“这个办法比以前杨镐上陈的方略要稳靠一些,但是据我所知,袁应泰于兵事不及熊廷弼,熊廷弼尚且不愿进攻,袁应泰去…恐怕不定能取得成效。”
张问点点头道:“久闻袁应泰做过的事,此人宽厚有余,杀气不⾜,在险恶之地能否有所作为,我是不抱多大的希望…可照着朝廷的安排,兵权将尽在袁应泰之手,我能做什么,朝廷让我去做什么…”
⻩仁直半眯着眼睛,摸着胡须道:“启用大人,绝非东林的意思,他们怎么会想到大人呢?老夫觉得这是皇上的意思。”
张问听罢往细里一想,顿时恍然大悟,皇上本就没想要自己去做什么事,作用仅止于牵制东林的势力。张问有些郁闷地说道:“万一应泰事有不济,落了个大败,我这没做什么事没什么责任的人,估计也要受到牵连弹劾;就算想立个功也没有兵权。辽东这差事真的半点好处都没有。”
⻩仁直和沈敬都点头赞同张问,确实这趟差事有点吃力不讨好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