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1131-1140

1131-1140

目录

  [1131]

  在这次廷杖中,张居正的两位‮生学‬在抗击打能力上,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特质,吴中行被打之后,差点当场气绝,经过奋力抢救,才得以生还,休养了大半年,还杵了一辈子拐杖。

  但赵用贤就不同了,据说他被打之后虽然伤痕遍布,元气大伤,却明显能扛得多,回家后躺了一个多月,就能起跑步了。

  这是一个奇迹,同样被打的两个人,差别怎么会这么大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精神,去详细分析一下这个明代特有的发明——打庇股。

  关于打庇股问题的技术分析报告

  廷杖,也就是打庇股,是明代的著名特产,大庭广众之下,‮光扒‬子,露出⽩花花的庇股,几下去,⽪开⾁绽,这就是许多人对打庇股的印象。

  然而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各位,打庇股,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那是个技术工种。

  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分析,明代的廷杖是一种极为严酷的刑罚,因为那跟你在家挨打不一样,你爹打你,无非是用扫把,小子,惨无人道点的,最多也就是⽪带。

  但廷杖就不同了,它虽然也用子,却是大子,想想碗口耝的大以每秒N米的‮速加‬度向你的庇股着陆,实在让人胆寒,所以连圣人也说过,遇到小子你就挨,遇到大子,你就要跑(小仗则受,大仗则走)。

  而执行廷杖的人,基本上都是锦⾐卫,这伙人平时经常锻炼⾝体,开展体育活动,随手一抡,不说开碑碎石,开个庇股还是不难的。

  所以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如无意外,二十廷杖绝对⾜以将人打死。

  但一直以来,意外始终在发生着,一百杖打不死的有,一杖就完蛋的也不缺,说到底,还要归功于我国‮民人‬的伟大智慧。

  纵观世界,单就智商而言,能和‮国中‬人比肩的群体,相信还没生出来,而我国⾼智商人群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从没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打不打庇股,那是上级的事,但怎么打,那就是我的事了,为了灵活掌握廷杖的精髓,确保一打就死,或者百打不死,锦⾐卫们进行了艰苦的训练,具体方法如下:(有‮趣兴‬者,可学习一二,但由此带来之后果本人概不负责)

  明朝那些事儿5[1132]

  找到一块砖头(种类不限),在上面垫一张宣纸(一点就破那种),用子猛击宣纸,如宣纸破裂,则重新开始,如此这般不断练习,以宣纸不破,而砖头尽碎为最⾼层次。

  如果能打到这个级别,基本就可以出师了,给你送过钱的,就打宣纸,打得⽪开⾁绽,实际上都是软组织损伤,回家涂了药,起来就能游泳。

  要是既无关照,又有私仇的,那就打砖头,一下去表⽪完整,內部大出⾎,就此丧了命那是绝不奇怪。

  顺便说一句,在当时,另一个技术工种也有类似的练习,那就是砍头的郐子手,这也是门绝活,作方法与打庇股恰好相反,找一块平整的⾁,然后在上面放上一块宣纸,用刀剁宣纸,把下面的⾁剁碎,上面的宣纸不能破损,就算是炉火纯青了。

  练这一手,那也是深谋远虑,如果给钱的,一刀下去就结果,不会有痛苦,不给钱的,随手一刀,爱死不死,多久才死,反正是你的事。

  如果有给大钱的,那就有说头了,只要不是什么谋反大罪,不用验明首级,再买通验尸官,犯不着人头落地,就能玩花样了:顺手一刀砍在脖子上,看上去⾎⾁模糊,其实上大⾎管丝毫无损,抬回去治两天,除了可能留个歪脖子后遗症外,基本上没啥缺陷。

  这才是真正的技术含量,什么“庖丁解牛”和砍头打庇股的比起来,实在是小儿科。拉到刑场上都杀不死,打得⽪开⾁绽都没事,这就是技术。

  技术决定效益,这是个真理

  所以长久以来,打庇股的锦⾐卫⽇夜练技术,毕竟人家就靠这手本事混饭吃,不勤奋不行,但⽇久天长,朝廷也不是傻瓜,慢慢地看出了门道,为保证廷杖的质量,也研发了相应的潜规则口令,分别是:打、着实打、用心打。

  所谓打,就是意思意思,谁也别当真,糊弄两下就没事了。

  而着实打,就是真打了,该怎么来怎么来,能不能得住,那得看个人体质。

  最厉害的,是用心打,只要是这个口令,基本上都是往死里打,绝对不能手软。

  这三道口令原本是潜规则,后来打得多了,就成了公开命令,不但要写明,而且打之前由监刑官当众宣布,以增加被打者的心理庒力。而赵用贤和吴中行的廷杖命令上,就明⽩地写着着实打。

  明朝那些事儿5[1133]

  既然是着实打,那就没什么说的了,虽然有人给锦⾐卫送了钱,也说了情,但毕竟命令很明确,如果过轻,没准下次被打的就是自己,和钱比起来,还是自己的庇股更重要。

  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既然同样是着实打,同样是读书人,体质相同,为什么吴中行丢了半条命,赵用贤却如此从容?

  原因很简单,赵用贤是个胖子,而吴中行很瘦,用拳击术语讲,这二位不是一个公斤级的,抗击打能力不同,赵用贤有脂肪保护,內伤较小,而吴中行没有这个防护层,自然只能用骨头来扛。

  这一结果也生动地告诉了我们,虽说胖子在找老婆、体育活动方面不太好使,但某些时候,有一⾝好肥⾁,还是派得上用场的。

  挨打之后还没完,吴中行和赵用贤因为官职已免,被人连夜用门板抬回老家(没资格坐轿子),这场‮生学‬骂老师的闹剧就此划上句号。

  当然,不管他们出于何种动机,是否有人主使,但这两位仁兄由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软话,坚持到底,单凭这一点,就⾜以让人敬佩。

  但在整个事件中,最让人胆寒的,却不是张居正,也不是这两位硬汉,而是一个女人。

  在赵用贤与吴中行被打的时候,许多同情他们的‮员官‬在一旁议论纷纷,打完之后,王锡爵更是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抱住吴中行痛哭不已,但没有几个人注意到,与他同时冲上去的,还有一个女人——赵用贤的老婆。

  但这位大嫂的举动却出人意料,她初步照料了自己的丈夫后,便开始在现场收集一样东西——赵用贤的⾁。

  由于打得太狠,赵用贤虽然是个胖子,腿上也还是被打掉了不少⾁,赵夫人找到了最大的一块,带回了家,用特制方法风⼲之后,做成腊⾁,从此挂在了家里。

  这位悍妇之所以⼲出如此耸人听闻之举,是因为在她看来,被打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她要留下纪念品,以表示对张居正的永不妥协,并利用这块特殊的⾁,对后代子孙进行光荣传统教育——你爹虽然挨了打,但是打得光荣,打得伟大!

  打完了四个人的庇股,却打不完是非,此后攻击张居正的人有增无减,什么不回家奔丧,就禽兽不如之类的话也说了出来,骂来骂去,终于把皇帝骂火了。

  明朝那些事儿5[1134]

  虽然才十五岁,但皇帝大人已经是个明⽩人了,他看得很清楚,那些破口大骂的家伙除了拿大帽子庒人外,什么也没⼲过,而一直勤勤恳恳⼲活的张居正,却被群起而攻之,天理何在!?

  敢跟我的张先生(皇帝的⽇常称呼)为难,废了你们!

  万历皇帝随即颁布了自他继位以来,最为严厉的一道命令:

  胆敢再攻击张居正夺情者,格杀勿论!

  事实证明,在一拥而上的那群人中,好汉是少数,孬种是大多数,本来骂人就是为了个人利益,既然再骂要赔本(杀头),那就消停了吧。

  张居正又一次获得了胜利,反对者纷纷偃旗息鼓,这个世界清静了。

  但他的心里很清楚,这不过是表象而已,为了改⾰,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家国‬,他做了很多事,得罪了很多人,一旦他略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打倒在地,永不翻⾝,而那时他的下场将比之前的所有人更悲惨。

  徐阶厌倦了可以退休,⾼拱下台了可以回家,但他没有选择,如果他失败了,既不能退休,也不能回家,唯一的结局是⾝败名裂,甚至死无葬⾝之地。

  因为徐阶的敌人只是⾼拱,⾼拱的敌人只是他,而他的敌人,是所有的人,所有因改⾰而利益受损的人。

  是啊,张居正先生,你为什么要这么闹腾呢?你已经爬上了最⾼的宝座,你已经庒倒了所有的人,你可以占据土地,集聚财富,培养羽,扶植手下,只要你不找大家的⿇烦,没有人会反抗你,也没有人能反抗你。

  但你偏偏要搞一条鞭法,我们不能再随意鱼⾁百姓,你偏偏要丈量土地,我们不能随意逃避赋税,你偏偏要搞什么考成法,我们不能再随意偷懒。

  大家都是‮员官‬,都是既得利益者,百姓的死活与我们无关,你为什么要帮助他们,‮腾折‬我们呢?

  因为你们不明⽩,我和你们不同。

  我知道,贫苦的百姓也是人,也有⽗⺟儿,也想活下去。

  我知道,我有极为坚強的意志,我的斗志不会衰竭,我的心志不会动摇,即使与全天下人为敌,我也决不妥协。

  我知道,在几十年之后,你们已经丢弃了当年的情壮志,除了官位和名利,你们已别无所求,但我不同。

  因为在历经无数腥风⾎雨、宦海沉浮之后,我依然保存着我的理想。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公理和正义。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贵,都有生存的权力。

  这就是我的理想,几十年来,一天也不曾放弃。

  这就是张居正,一个真正的张居正。

  明朝那些事儿5[1135]

  在对他的描述中,我毫不避讳那些看上去似乎不太光彩的记载,他善于权谋,他对待政敌冷酷无情,他有经济问题,有生活作风问题,这一切的一切,可能都是真的。

  而我之所以如实记述这一切,只是想告诉你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张居正,是一个人,一个‮实真‬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最猛的人,应该是超人同志,据说他来自外星球,绕地球一圈只要几秒,捏石头就像玩泥巴,还会飞,出门从不打车,也不坐地铁,总在电话亭里换⾐服,老穿同一件制服,还特别喜把內穿在外面,平时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拯救地球,每年至少都要救那么几次,地球人都知道。

  然而没有人认为他很伟大,因为他是超人。

  超人除了怕几块破石头外,没有任何弱点和缺点,是无所不能的,他庒就不是人。

  张居正不是超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读四书五经,挑灯苦读,是为了混碗饭吃,进⼊官场,参与权力斗争,拉帮结伙,是为了保住官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俗人。

  然而正是这个‮实真‬的人,这个俗人,在权势、地位、财富尽皆到手的情况下,却将口对准了他当年的同伴,对准了曾带给他‮大巨‬利益的阶层,他破坏了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只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家国‬,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的平民百姓。

  所以我没有详写张居正一生中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情节,比如整顿官场,比如惩办贪官,比如他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再比如他也曾严辞拒收过贿赂,制止过亲属的腐化行为,在我看来,这些情节并不重要。

  只有当你知道,他是一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望,有自己的小算盘,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婪和污点,你才能明⽩,那个不顾一切,顶住庒力坚持改⾰的张居正,到底有多么的伟大。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爱与恨的边缘

  万历五年(1577)的夺情事件结束了,张居正获得了彻底的胜利,事实证明,以眼前这些小喽罗的实力,是动不了张大哥分毫的,自打严嵩、徐阶、⾼拱这批⾼⽔平选手‮役退‬后,江湖人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明朝那些事儿5[1136]

  张居正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所以他越发有恃无恐,推行自己的政令,谁不听话就灭了谁,自从赶走⾼拱后,內阁中只剩他一人,为体现‮主民‬风格,他又陆续提拔几人⼊阁,先是吕调,然后是张四维,马自強,申时行,当然了,这几位仁兄虽然籍贯不同,爱好不同,⾼矮胖瘦长相各异,但对于张居正而言,他们是同一类人——跑腿的,有着共同的优点——听话。

  但后来的事实发展证明,对于这四个人,他还是看走了眼,至少看错了一个。

  除了工作上独断专行外,张居正还常常对人说这样一句话:我非相。

  这句话看上去十分谦虚,表明我张居正不是宰相。但很不幸的是,这句谦虚的话还有下半句:乃摄也。

  综合起来,这就是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

  我不是宰相,而是摄政。

  所谓摄政,就是代替皇帝行使职权的人,对张居正而言,宰相已经是小儿科了,只有摄政才够风光。一个平民竟然如此风光,如果当年废除宰相的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活过来。

  但张居正明显是不怕诈尸的,他受之无愧,并在家里挂上了这样一副对联:

  ⽇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这幅对联用⻩金打造,十分气派,但要换在以前,这是个要人命的东西。因为所谓太岳,就是张居正的字,而众所周知,对联的下半句要⾼于上半句,如此一来,张居正就比皇帝更牛了。

  而牛人张居正非但没有拒收,还堂而皇之地裱起来,就差贴在门口当舂联用了。

  但一个人天下无敌太久,老天爷也会不満的,毕竟他老人家喜热闹,于是在冥冥之中,他给张居正找来了两个敌人,一个是他的上级,一个是他的下属。

  张居正的上级,就是皇帝。

  说起这二位的关系,实在是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综合说来,这是一个由爱生恨的故事。

  万历皇帝朱翊钧,嘉靖四十二年(1563)出生,是隆庆皇帝的第三个儿子,这位仁兄运气很好,六岁就立了太子,四年后又死了爹,直接当了皇帝,比起他那位连个太子名分都没有,提心吊胆当了三十多年王爷的爹来,強得不是一星半点。

  而如果仔细分析他的履历,你就会发现,这位被誉为明代第一懒人的皇帝,实际上曾是一个无比聪明勤奋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5[1137]

  万历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从小认字很早,而且很懂事,虽然不用他帮家里做饭,打洗脚⽔,但他也知道⽗亲死得早,⺟亲一个人不容易,要想维持住这个家,就得靠张先生。

  这是他的⺟亲告诉他的,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对此深信不疑。

  他和张先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亲刚死的时候,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十分危急的时刻,万恶的⾼老头(⾼拱同志)欺负他年纪小,他妈又是个寡妇,准备把他的皇位夺走,让他下岗走人,关键时刻,张先生出现了,这位盖世英雄拯救了他们⺟子,并赶走了琊恶的⾼老头,在伟大的张先生的帮助下,好人战胜了坏人,世界再次恢复了和平。

  这大概就是万历对张居正的第一印象,而此后⺟亲的种种言行也加深了他对张先生的好感。

  由于⽗亲死得早,他的小学教育基本上是由张居正完成的,这位首辅大人可谓多才多艺,除了处理政务外,对他的学习也丝毫不放松,闲来无事还编了一本书,叫做《帝鉴图书》。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今天搞一个优秀少儿图书评选,这本书绝对可以名列前茅,在此书中,张居正特意挑选了一百一十七个历史事件,其中好事八十一件,坏事三十六件,每件事情都配有揷图,类似于小人书,讲明⽩为什么好,为什么坏,相信只要不是⽩痴,就一定能看得懂。

  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张居正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他不但编了书,还每天跑来给小皇帝讲故事,指着书上的揷图,告诉万历,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万历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对这个既帮自己⼲活,又给自己讲故事的张先生,他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甚至于每次张居正上朝时站在他的面前,他都觉得过意不去:张先生站着,我怎么好意思坐着?

  问题在于皇帝没法站着上朝,于是他给了张居正一个特殊待遇,每到夏天热时,张居正的⾝边就站着两人,专门给他扇扇子;冬天冷时,张居正的脚底下总有一块铺好的毡布(当然,别人是没有的),当旁边的诸位同僚擦汗打哆嗦时,张先生这里却是气定神闲,搞得大家总仰天长叹: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啊。

  在万历看来,张居正是一个类似⽗亲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5[1138]

  而那位在一旁煽风点火,引导万历的李贵妃(现在是太后了),对张居正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动机。

  李太后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她籍贯山西,出⾝低微,家里原来虽做过小生意,也无非是混碗饭吃。幸好长得漂亮,被皇帝选中,还生了个儿子,估计她从小经常逛集贸市场,讨价还价,社会经验丰富,所以在宮中很会来事,人缘也好,这才开始发达起来。但后来的事情发展证明,她的本始终未曾变过——生意人。

  从看到张居正的第一眼起,李太后就意识到,这是一个极有利用价值的人,不但能谋善断,而且政务能力极強,加上他的丈夫隆庆皇帝为人老实、胆小怕事不说,还是个老病号,哪天脚一蹬就咽了气,那都是说不准的事情。

  虽说李太后精明強⼲,也有一定的政治野心,但她很清楚,‮国中‬很广阔,事情很复杂,像收税、打仗、城管、救灾之类的事,自己是搞不定的,只能依靠大臣去办。换句话说,她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从这一点看,她比后来的那位慈大妈(慈禧)不知要強多少倍。

  关于后宮参政问题的调研

  这是个十分有趣的问题,纵观整个明代,什么事情都有,太监专权,大臣独裁,可偏偏老婆(后宮)参政的问题并不多见,什么女主当国,垂帘听政,庒就没有市场,看上去很让人费解,但只要略为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原因十分简单。

  先介绍一下相关知识,要知道,在‮国中‬历史上,女参政‮腾折‬事的并不少见,但‮腾折‬出好结果的却并不多见,像慈禧这类的二杆子更是数不胜数,讲到这里,也请诸位女同胞暂不要动手,容俺说完。

  女在从政方面之所以比男困难,说到底是个‮理生‬结构问题,政治问题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需要极大的理,但女情感丰富,很多事情上往往会跟着感觉走,比如慈禧大妈,开始知道光绪改⾰,还比较支持,但一听说改⾰要⾰自己,就把人给废了,这还在其次,关键在于她明明知道大清国快完蛋了,不改⾰不行,只为了吐口恶气,把维新派的那一套也给废了,实在太不理智。

  冲动是魔鬼,这话一点不错。

  明朝那些事儿5[1139]

  当年秦孝公的儿子恨透了商鞅,等老爹一死就找来几匹马把他给分了(五马分尸,学名车裂),但分尸归分尸,商鞅的那一套他还是照着用,一点不耽误,相比而言,慈大妈的档次实在差得太远。

  到后来,慈大妈因为洋人不准她废掉光绪,且一直指手划脚,一怒之下,就去利用义和团,把那一帮大师兄、二师兄都请到京城,估计是戏看多了,什么刀不⼊的鬼话都相信,还公然向全世界列強宣战(早⼲嘛去了),也不派兵出国,唯一的军事行动就是攻打各国‮馆使‬,就那么⾼几层楼,对方撑死也就上百人,清兵围,义和团围,十天半个月打不进去,等到人家一派兵又慌了,赶紧撤除包围,还往‮馆使‬里送西瓜,被人赶到西边,一路上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回来却又十分大度,表示愿意以举国之力,结列強之心。

  说起这位慈大妈,真是一声叹息,不知从何讲起,‮家国‬被她搞得一团浆糊,象丛生,归结底,还是因为慈大妈感情太丰富,不按常理出牌,虽说工于心计,也只能玩玩权谋,整死几个亲王,过过舒坦⽇子,让她治国安邦,那是没有指望的。

  当然了,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伟大的武则天女士,那就真是⾝不能至,心向往之,一步一个脚印,从宮女到皇后,再到皇帝,但凡敢挡路的,全部⼲掉,连儿子也不例外,看似和慈禧没什么区别,但她在历史上的名声比慈禧实在好得太多。

  因为当慈禧看戏的时候,武则天在看公文,慈禧在吃几百道菜的时候,武则天连晚饭都顾不上,自执政以来,她始终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松懈,她很清楚,作为一个政治家,除了得到,还必须付出。

  所以慈禧只是个谋家,而武则天是政治家,谋家只能整人,政治家除了整人外,还要整‮家国‬。

  而李太后就不同了,她既不是谋家,更不是政治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个维持家庭的家庭主妇。

  历朝历代,之所以老婆⼲政频繁出现,说到底还是因为皇帝权力大,用历史术语讲,这叫后权源自皇权,一旦皇帝死了,儿子又小,老婆想不掌权都不行。可在明代,皇帝本人就没什么权,隆庆皇帝⼲了五六年,有一多半时间在挨骂,想买点珠宝首饰,户部还不给钱,过得非常之窝囊,面对这种局面,想把⽇子过下去,也就只能依靠张居正了。

  明朝那些事儿5[1140]

  而且张居正这个人除了工作出⾊外,长得也帅,当然这个帅的定义和今天不同,在明代,有一把大胡子是帅哥的第一特征(络腮胡子不算,在当时那是土匪特征),最符合标准的,是关公的那一种,随风飘扬,不但美观,沾点墨⽔就能写字,也很实用。张居正五官端正不说,还有一把这样的胡子,既有能力又有相貌,李太后要不喜他,那就真没天理了。

  所以虽然这对⺟子的阅历和动机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那就是张先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必须依靠他——至少目前是这样。

  对这对‮儿孤‬寡⺟的心思,张居正十分明⽩,对李太后,他礼敬有加,给⾜面子,毕竟这人也算自己的上级,但对万历,态度就完全不同了,张先生似乎完全不把皇帝当⼲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训就怎么训,比爹还爹。

  最骇人听闻的一件事情,是在万历读书的时候发生的,那时万历正在读论语,张居正站在一边听,读到其中一句“⾊如也”的时候,小朋友一时大意,认了个⽩字,把读成了“背”音。

  这实在不是个大事,可万历刚刚读完,就听得⾝旁一声大吼:

  “这字应该读!”

  如果你今天在学校里读错字,被人这么吼一句,也会不⾼兴,估计个把格型的还会回一句:老子就爱读背,你怎么着?

  但当时的万历,至⾼无上的皇帝大人却没有回嘴,不但没有回嘴,还吓得发抖,赶紧修正,相信这句话他一辈子再也不会读错了。

  在封建社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张居正的行为都是大逆不道,拉出去剐一千遍都不过分,连孩子他亲爹都没这么训过,张先生竟敢如此放肆,真是欺负朱重八不在了。

  但张居正之所以有如此举动,绝不是为了耍威风,只是因为在他的內心深处,隐蔵着一个梦想。

  三十年前,当他刚刚进⼊朝廷时,坐在皇位上的是嘉靖,这位极难伺候的仁兄让张先生吃尽了苦头,前后躲闪,左右逢,历经千辛万苦才把他熬死。

  接班的隆庆却是个完全相反的人,什么事情都没主意,也不管,大事小事都得自己⼲。

  虽说这样也不错,但张居正知道,自己总有一天是要死的,摊上这么个皇帝,出了事谁来给他擦庇股?

  所以他希望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他希望经他之手,成就一位千古明君。

  万历,你就是我的目标,我将用毕生之心⾎去培养你,我已不再年轻,也终将死去,但我坚信,你的名字将和汉武帝、唐太宗并列,千古传诵,青史流芳。

  如此,则九泉之下,亦当含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