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一个人的抗日 > 第七十三章 初步计划

第七十三章 初步计划

目录

  “戴奥特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天津出了几宗暗杀⽇本人的事件,明知道这些凶手逃进了英法的租界,⽇军却不能越界去抓人。于是更多的抗⽇爱国分子躲进了英法租界,⽇本‮察警‬署、宪兵队、驻屯军都束手无策,解决这一难题的任务落到了女特务中岛成子头上。敏感的中岛成子感到,这是一个增加自⾝名望的绝好机会,加上她一心想盖过宿敌川岛芳子,领命以后积极筹划,决定用绑架的办法,以英法两国重要人物的命相要挟,迫使英法两国就犯。

  实施这个计划的是她最得力的‮国中‬搭档、土匪头子东耀华,这个‮国中‬人的败类绑架了英国工商会议所会长戴奥特,然后逃进了⽇本的势力范围。

  英法两国和⽇本谈判,以开放租界为条件,要求⽇本方面“解救”戴奥特。人质“成功获救”后,英法两国害怕再出现类似的事件,允许⽇本宪兵不分昼夜自由出⼊他们的租界捉拿抗⽇的‮国中‬人士,从而使抗⽇爱国人士失去了最后的屏障和基地。

  “在这种情况下撤出天津是明智之举。”吴铭伸手示意两个人继续吃喝“要是‮海上‬也出现这种情况,我的选择估计跟你们一样。”

  李振英苦笑了下,说道:“刘大哥是在宽我的心,要是您在那,肯定能救出戴奥特,⼲掉中岛成子和东耀华这两个狗男女。”

  “我可没那么大的能耐。”吴铭‮头摇‬道:“说说采凤的事情吧,你们怎么要分开了?”

  “虽然北平还有燕京大学这么一块蔵⾝之地,但是⽇本人已经开始注意了。”李振英瞅了一眼纪采凤,说道:“星条旗能一辈子悬于燕园上空吗?总不能等到形势恶化。让⽇本人一窝端了吧!”

  吴铭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不能光指望一个燕园,到大后方是个不错的选择。北平地力量要做长期潜伏的打算。在城郊建立基地,能打能跑,互相策应,才能坚持得长久。”

  “李大哥已经重组了抗团,‮报情‬与行动已经彻底分离,现在组织严密了许多。”纪采凤笑着说道:“而且建立了两个秘密基地,还与北平郊区的忠义救**也有了联系。”

  吴铭伸出大拇指比了比。夸赞道:“厉害,杀人你不如我,组织能力我不如你。”

  “照猫画虎而已。”李振英谦虚道:“要是您在北平就好了,我心里也有底。”

  吴铭咧嘴笑了笑,说道:“也许有再次合作的机会。我还没有想好下一步地打算,不过,我很好奇,你们似乎很尊敬司徒雷登那个老头,还特意去看他。嘿嘿,你们知道,我在燕大纯是混⽇子。就见过一面,对他不是很了解。”

  “他对你可是有印象。”纪采凤笑着说道:“你跑了以后,听说他还特地问过老师,那个联谊会上弹琴唱歌地小子怎么不见了?”

  “呵呵。”李振英笑了起来。“刘大哥既然不知道,那我就来介绍一下好了…”

  燕园之⽗司徒雷登。是国內外有名望的绅士!他无私地为‮国中‬教育事业、抗⽇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七七事变后,在‮国中‬教育机构悉数內迁,无力为沦陷区‮民人‬提供教育服务的情况下,要么不接受教育,要么被迫进⼊⽇伪控制的学校,接受奴化教育,本来只有这种两难选择的沦陷区学子,因为燕京大学的坚守而有了新地选择。反抗未必都是明火执仗上前线,就地反抗也是一种反抗,而且是一种更坚忍、更无畏的反抗,这成了司徒雷登的信念,也成了燕京大学师生的共识。这样一来,燕京大学的存在本⾝,就是一种不屈地象征。

  而来自⽇本当局的‮大巨‬庒力,更有赖司徒雷登一人抵挡。司徒雷登在国內的名气极大,加之又是‮国美‬侨民的关系,即使是暗地里在校园內收容抗⽇‮生学‬,⽇本人也不敢对司徒雷登公开有所表示。而且凡是有燕大‮生学‬在校外被捕,司徒雷登仍不肯坐视,他总要与占领当局涉,迫其放人。刺杀周作人的燕大‮生学‬,就得益于司徒雷登的保护而成功脫逃。

  凡是有要奔赴大后方和敌后据地的‮生学‬,临行前司徒雷登都要在临湖轩设宴饯行并承担全部路费。他希望燕京大学地‮生学‬,无论是到大后方,还是到敌后据地,都要在国民和**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以加強合作,共同抗⽇。

  “照你这么说,倒是个可敬的‮国美‬老头。”吴铭举杯示意,轻轻抿了一下,转而陷⼊了沉思,半晌没有说话。

  李振英和纪采凤对视了一下,低头吃菜,没有说话打扰吴铭。

  “我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吴铭放下酒杯,缓缓说道:“虽然不一定能够实施,但对你们来说都是有利无害的事情。”

  “刘大哥你请说。”李振英放下筷子,目光炯炯。

  “你回去之后,通过各种渠道,准备一批⽇本军装和武器。”吴铭说道:“这件事情知道地人越少越好,还要秘密斟察建立一条从北平撤到山区或者是最近的敌后据地地通线。”

  李振英仔细听着,轻轻点着头。

  “还有些细节我们再慢慢商量。”吴铭摸着下巴“我们可以用电台保持联络,呼号与密码我明天告诉你,过两天等我办完私事回来,估计整个思路会清晰很多,到时候咱们把详细计划制定出来。”

  “好,我送完采凤就回去等您。”李振英‮劲使‬点着头“肯定是大手笔,我喜。”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