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总得来说,土地改⾰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极为紧迫的,这是绝大多数公民期盼已久的。通过土地改⾰,大多数贫雇农每家分了一匹口牲,农民生产积极极大地提⾼了。由于进行了土地改⾰,广大农民翻了⾝,我们府政才在解放区站住脚,扎下,我们的队部才有了充裕的兵员,⾜够的粮草,将反略侵战争、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因为这是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让最广大的民人群众翻⾝当主人,第一次让广大农民不再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在土改中也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某些地主头脑守旧,没有看到土地改⾰乃大势所趋,妄图螳臂当车,这些人自然属于要被消灭之列,但很多地主在经过工作后,有和平出土地的意愿,而我们有的工作队工作方式有些耝暴,不懂得以理服人,而是盲目崇拜武力,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造成地主与工作队之间的对抗,使我们平⽩损耗了不少宝贵的力量…”
“土改中,广大民人群众生平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兴之余,适当宣怈一下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守旧了那么长的岁月,黑暗中,第一次看到光明,欣喜是难免的。只是也有的地方,因为当地工作队引导不当,使得农民竟然用暴力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
“为了府政有充裕的资金进行战争,我们在解放区实施了严格的盐业专卖制度,当然,这也是为广大民人群众健康着想,但反过来又使得食盐价格脫离实真物价⽔平,这种情况下,走私食盐的贩子得以生存下来。”
“一场土改运动,加上放开盐业专卖,原本想让生活更有叙,可事与愿违,一些走私食盐贩子不再进行走私,而是转而抢劫起乡间地主来了。因为土改中,地主在乡间声誉早已然无存,抢劫,不管是对什么人,原本是犯罪行为,但这些抢匪在百姓心目中反而成为武松、林冲这样的好汉。虽然府政明⽩表示府政不支持这种犯罪行为,并且严厉打击。但百姓还是很明⽩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钦佩,如坞子寨一位农民就说‘好汉不抢穷人,专抢那些靠抢劫穷人发家的地主,我拥护这些好汉’。”
“这种思想不光农民有,极少数土改工作队员也有。这些土改队员认为这样的行动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将土改进行下去,认为绿林好汉抢掠杀害地主是⼲了一件好事,地主死了,他家的田地自然成为无主之田,只要将地契找出来,登记⼊册就可以将田地全部分下去…”
今天是讨论如何将土地改⾰更好地深⼊开展下去的⽇子,一大早,大礼堂里就坐満了参议员。不光有参议员,在走廊上还站満了旁听的府政各部门员官。
大家津津有味听着坐在主席台上的参议院史副议长描述有关土改的问题,同时还饶有兴致看着坐在主席台上的某位导领,想看看这位导领对史议长说的土改中不⾜问题会有什么样反应。
在座的这些参议员不管来自哪里,他们与乡里地主多多少少都有些关联。
一些参议员原本就是开明绅士,但再开明的绅士,让他们成了穷人眼中的落⽔狗,这也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
至于来自城里的工商业代表,他们很多在办企业之前,也是乡下地主。现在乡下没有田了,但他们生产的产品却不是那些家徒四壁穷人所能买得起的。购买产品的主要还是有钱人…也就是地主了。为此,感情上他们也会倾向购买他们产品的富人,而不是那些泥腿子。
史秉誉讲了那么多土改中存在的问题,这让这些参议员很是奋兴。
当然,为了照顾某位导领的面子,史秉誉讲话稿中自然要好好斟酌斟酌,如肯定土改主流是好的,效果是让人満意的。说到不好之处,那都是“某些”、“有极少数、极少数中的一小撮”是次要问题,属于前进路中遇到的小小挫折。
这个“某位导领”自然是杨沪生了。让大家失望的是,杨沪生好象老和尚⼊定,双手环抱,微合眼睑坐在上面一点反应也没有。要知道,他可是土改最坚定支持者,也是土改运动真正的领头人,如果杨沪生说一声“土改搞的有些过火了”那土改肯定要换一副面目出现在众人面前。
但杨沪生现在的反应,却让大家无法了解他对史秉誉说的这些问题,到底是如何看待的。这让坐在下面那些参议员极为失望。
杨沪生并不是对土改问题一点也不关心,恰恰相反,说过“国中的主要矛盾在于农村,解决了农村问题,一切事情将刃而解”的杨沪生,他对土地问题关注程度某种意义上而言,比军事问题还要更重。
只是杨沪生在內心已经给参议院下了右派大本营的定义,既然下了定义,那么参议员所拥护的,自然是杨沪生这个以“左派”自居的⾰命者竭力反对的。对土改,任你参议院有万种不満,他杨沪生自有主意。
微合眼睑的杨沪生,耳朵里听着史秉誉在那大声说着有关土改问题,他自己头脑里还在回味着昨天与章德淳的会谈。
杨沪生事先已经知道,在⽇本纪年庆应二年(一八六六年)七月二十⽇,征讨长州藩的幕府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病死于大阪城。
德川家茂只有二十岁(比杨沪生小多了,不过要是按照出生年月来说,现在所有人都是杨沪生爷爷的爷爷辈),他并没有儿子。⽔户藩主德川齐昭的第七子,三十岁的一桥庆喜被拥立为德川幕府第十五代将军。一桥庆喜也成为德川庆喜。
杨沪生原本也就知道这些人名,等章德淳汇报了他所知道的。杨沪生才明⽩,⽇本幕府实在是个怪胎,让人想了半天也想不明⽩居然如此复杂…一般来说,只要是封建权政最⾼统治者,他的家族总是稀奇古怪的,杨沪生对这个想的有些太简单了。
作为江户幕府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出⾝于德川御三家支系之一的⽔户德川家。后来又被过继给了德川御三卿(德川家的分支一桥、田安、清⽔三家)中的一桥家为后,所以他的名字才叫一桥庆喜。
这个一桥庆喜一贯亲法,在他持掌权力后,借助法国力量实行军事改⾰,同时还引⼊法国资本,在法国技师威尔尼制导下,模仿法国土沦港的造船所,在⽇本横须贺设立制铁所(实际上是造船厂)。同时,他还在法国帮助下改⾰税制,组建集权统治机构。
法国自然很乐意看到一贯亲法的一桥庆喜当德川幕府将军,为此法国坚决支持幕府,并且帮助幕府实行军事和经济改⾰,帮助幕府建立统一权政。不过让法国头痛的是,在中**事冒险失败后,法国威望受到极大伤害,同时国库消耗大巨,他虽然垂涎远东,可现在暂时无力照顾⽇本。
与法国相反,英国人在幕后支持江户幕府的反对者长州、萨摩、土佐、佐贺等西南雄藩,反对幕府,希望恢复天皇统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从中加強英国对⽇本的影响。
英国人想的自然也很好(与法国唱对台戏,这对英国来说,实在太正常了,如英法联军两次联合⼲预国中,这在英法历史上属于异端),不过除了英国遭遇到和法国同样的困难外,更让英国人觉得棘手的是,孝明天皇赞同公武合体政策(公是天皇,武是幕府,所谓公武合体,也就是说天皇合幕府联手),对倒幕没什么趣兴。
⽇本国內局势错综复杂,西方各国对⽇政策不统一,这给了国中一个很好的一个机会。
现在満清权政的倒台已经进⼊最后倒计时。作为在华中大地再次建立起的一个新的家国,他自然不会再闭关锁国,而是要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在听了章德淳介绍西方列強与⽇本之间关系后,杨沪生明确告诉章德淳,他必须转告法国府政,新国中并不因为法国曾经伙同英国⼲涉过国中內政,而对法国抱以敌视之心。恰恰相反,新国中 导领人对法国所取得的成就,一直很欣赏,如果法国愿意,国中愿意与法国进行一切正当贸易往来。国中将打开国门,允许法国商人在国中进行正当商业活动。
对安南,虽然国中是安南宗主国,但主民的新国中并不认为封建的安南属于自己势力范围,当然,为了避免中法之间再次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中法最好以北纬十七度线划分势力范围…十七度线以北属于国中势力范围,十七度线以南属于法国势力范围,虽然法国现在在安南并没有多少军队,不要说占领整个安南,就是将势力渗透进整个十七度线以南的地区都很困难。
按照杨沪生的说法,国中将不对法国在十七度线以南所进行的任何活动做出表示…哪怕法国宣布十七度线以南属于法国领土,国中也不会有反应。
至于⽇本,国中的立场是承认现状,国中认为任何一个制度,既然能继承下来,那就有他的合理。对幕府实际控制⽇本权政一事,国中很乐意与法国保持一致立场。
国中认为世界应该是和平的世界,稳定远比动要好。国中希望自己周边家国不要出现动,维护现状是最好的了。在维护幕府在⽇本的统治地位上,如法国感到力量不⾜,国中愿意尽自己所能,给法国提供帮助,军港、燃料、休息补给地,只要法国能开出合适价格,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在朝鲜问题上,国中认为朝鲜自古以来就是受国中保护的藩国,朝鲜人与国中人同文同种,如朝鲜受到其他家国不公正待遇,国中是万万不允许的。为此,哪怕开战,国中也愿意保护朝鲜主权之完整。
当然,朝鲜自然不能继续封闭下去,国中愿意督促朝鲜府政开放市场,让各国货物可以在朝鲜公平竞争。
至于英国,章德淳要转告英国代表,国中从来都承认天皇是⽇本领袖,维护天皇正统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在开放⽇本市场,维护天皇地位问题上,国中与英国保持一致。
但国中不希望见到⽇本因为內战,动不已,如⽇本爆发內战,作为东亚大国,国中必然要进行⼲预,为此希望英国给予理解。
对港香,国中的立场是,港香主权历来属于国中,但既然清朝让英国在港香有了特殊地位,为了和英国和睦相处,新成立的国中愿意暂时搁置争议,维持港香现状。鸦片是再也不能在国中贩卖了,进行其他正当贸易,会受到新成立国中之保护。
总之,按照杨沪生代,在南中半岛,南亚次陆大上,国中可以全面让步,原本清朝势力影响的范围,只要英国和法国有意,新成立的国中可以全部退让,任英法在南中半岛斗个你死我活。
至于朝鲜,除了市场可以打开外,国中一步也不退让。严厉噤止英法将手伸到朝鲜去。
杨沪生很明⽩,历史上当⽇本強大后,它必然要将朝鲜作为踏脚板,先服征朝鲜,才能谈得上服征 国中。同理,要想让⽇本屈服,朝鲜也是国中登上⽇本列岛最好的踏板。
既然朝鲜对国中而言如此重要,杨沪生自然不能让其他家国染指。呑并朝鲜是不可能的,想呑并一个家国岂能如此容易?你的服征只能培养**势力,最后总有一天让你坐在火山口上。
⽇本明治重臣伊藤博文不就是因为当了什么狗庇朝鲜统监让朝鲜人给刺杀了吗?而且当⽇本二战战败后,获得立独的朝鲜半岛,不管是金⽇城的北朝鲜,还是南方的大韩民国,反⽇是这俩个同民族家国国民所共同拥有的,杨沪生可不希望让朝鲜人仇恨国中人。
对于朝鲜,杨沪生以为最好办法就是成立一个亲华府政。
国中毕竟是大国,而朝鲜是小国,在各方面(尤其是当两国开放后,在市场方面),朝鲜对国中依赖都很大,再加上朝鲜(包括⽇本)深受国中文化影响,用战争无法服征一个民族,杨沪生以为可以用经济,尤其是文化,同化朝鲜,用不着国中耗费一一弹,又不会起朝鲜人太烈的仇视心态,这才是上上之策。
在外上对英法做出如此重大让步…杨沪生认为九成九的国中人在得知如此让步后,会说自己在卖国…这是否值得?
新国中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只要给国中二十到三十年时间发展,杨沪生相信国中必然打个噴嚏,地球都要发抖。
要和平,自然不能与西方列強再次开仗。西方列強与国中远隔千山万⽔,在没有世界第一的海军时,国中就是取得战争胜利,这胜利也必然是在国內及周边地区取得的,自己国力受到影响,却无法让西方列強付出相应代价…没有強大的海军,如何让军队到人家国都城下去签订城下之盟?这种得不偿失的战争,能少打,尽量少打。
至于⽇本,原本杨沪生是酒后一时头脑发热,如同恶作剧般给史秉誉出了一个刁难的问题。不过等他清醒后,却对这个计划有了极大的趣兴。
在率领参议院调研组调查农村土改问题时,杨沪生还带了不少书籍,仔细研究了明朝时期,中⽇之间贸易往来。
不看不知道,一看杨沪生掩卷拍案叹息。
有关明朝贸易书中介绍到,在明朝,就是在朝廷严格执行噤海令,尤其严厉限制中⽇贸易时,国中丝绸向⽇本转送,一年也能获得⽩银两百三十五万两。
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本国內渐趋统一,矿业技术及提炼方法有所改进后,从一五六零年到一六零零年,⽇本⽩银年输出平均数在三万三千七百五十公斤到四万八千七百五十公斤之间,这些⽩银主要都是输出到国中。
到了十七世纪初,⽇本⽩银输出到国中的,达到十五万到十五万七千公斤之间。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一六零零年到一八零零年),⽇本输出到国中⽩银达到一万吨,折合成两为两亿两(一公斤二十两制)。
这是如何庞大的一组数字?按照统计,同期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七世纪中期,流⼊国中的⽩银中,美洲生产的达到三万吨(看到这个数字,杨沪生真希望自己回到的是宋朝而不是清末,要是宋朝,他一定率领远洋舰队登陆美洲,占领这座大银矿了),⽇本生产的是八千吨,总数达到三万八千吨,其中七千到一万吨⽩银最终留在了国中。如没有这些银子,国中的银本位制度是肯定无法实行下去的。
两个主要产银子的地方,美洲太远,杨沪生就是想伸手,他的手也够不着。至于⽇本,这可是近在眼前的。
与国中一样,现在的⽇本刚刚打开国门,国內局势动不已,而国中众多人口,辽阔的国土上蕴涵着丰富的战略物资,这个优势⽇本没有。
现在解放区自己的造船厂已经能制造两千吨级风帆铁甲舰(全蒸汽,现在看来既不实惠,也没必要。),而⽇本的横须贺制铁所现在还没有竣工,就算竣工了,暂时它也只能造些几百吨的小船,说不定还是木头的。
造船虽然比买船要贵许多,但自己不能建造军舰,万一打起仗来,只能受制于人。在这方面,⽇本与新国中之间差距实在太大。
武器装备国中全部可以自给,而⽇本只能购买国外产品,这,就是国中与⽇本之间最大差距。有如此差距,如不乘机打开这座银库,杨沪生觉得太对不起把自己当成伟人的那些公民了。
不过方针可以定下来,什么时候打,选什么借口,怎样打,如何争取各列強至少保持局外中立(真要保持局外中立,武器全部自给的国中没什么影响,靠进口武器维持军队的⽇本可就倒了⾎霉),这却需要从长计议。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战术上必须重视敌人,这一点杨沪生还是很明⽩的。
不打则已,打则必胜。不光要取得胜利,还要争取速胜,若战事长期化,⽇本固然会被拖得倒退回原始社会,国中也会因为旷⽇持久的战争,放慢甚至停滞经济发展,这对处在历史机遇面前的国中来说,自然是不可接受的。
要想打一场速决战,军队的強大只是一方面,外上让其他家国不介⼊,或者至少在胜负明朗前不介⼊,这也是极为重要的。
总不能军队刚登陆,就发觉英法舰队出现在港口,说是要“维护”他们利益,保障⽇本主权完整吧?若是这样,这场战争可就无法进行了。
普鲁士目光正聚焦在法国,他正积蓄力量,准备为了统一整个德意志而战。国美內战胜负虽然明了,但就是结束了,国美也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自己的伤口,那么远的⽇本管不过来。何况美洲是国美人的美洲,⽇本属于亚洲,现在又不是二战后,老美伸那么长手⼲什么?
西班牙、荷兰毕竟实力有限,他们的海军舰队要是大老远跑到东亚来,还有多少战斗力实在值得怀疑。和这样的家国打海战,胜利的把握虽然没有,不败的信心杨沪生却还是有的。
排除这些家国,剩下的只有英国和法国了。刚好,在不久前中**队才在陆地上狠狠教训了这俩个家国陆军。打得他们不是狼狈撤出场战,就是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杨沪生相信解放军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军队,但这只是就陆军而言,海军?弱小的国中海军连扰一下英法的本钱都不够。和英法争霸,在没有发展起強大的海军之前,还是彻底打消这个幻想更好些。
幸好英法现在各打各的算盘,他们胃口太大,有些消化不良。而在洲非、美洲、亚洲,为了争霸,英法之间矛盾重重。彼此互相牵制,这给了杨沪生很好的机会。
让步,只是暂时的,别看法国现在气势汹汹,只要普法战争一打,法国本照顾不到远东,到时候自己现在做出的让步全都可以推倒重来。反正国与国之间全都是靠实力说话,连本国领土都要割让普鲁士人,他又有什么精力照料远东?
英国占领的地盘实在太大,从英国传来消息说,英国在国中的冒险失败后,现在并没有想着要如何将冒险进行到底,而是想着要回收战线,巩固现有的成果。
国中的崛起,对英国在远东存在,自然是极大威胁,他们很害怕国中要求收回港香(客气点在谈判中要求英国将港香送还国中,要是不客气,恐怕军队就开将过去了。英国在港香的那点守军顶多也就放两下炮,完后就要举手投降。),没有了港香,英国要想⼲预远东事宜,他将手脚⿇木,反应迟缓。
而国中在港香问题上暂时让步,这一来可以安英国人的心,让英国人认为新国中并非反英权政,二来又可以利用港香,和英国大做生意(因主动门户开放,港香的进出口贸易地位并非重要到没有港香,国中就无法做贸易了。存在港香的主要好处在于拉近了国中与英国的距离。)。
当然,这只是在对⽇战争前做出的让步,等国中国力強大到一定地步,自己的领土还是需要全部收复的。
坐在主席台的杨沪生回想着昨天自己把章德淳说的一愣一愣,不由暗自笑了起来。
下面的参议员见史秉誉说了那么多问题,而杨沪生脸上却露出笑意,茫然不知这些问题到底可笑在什么地方。正茫然时,见有个军人夹着文件包从外面赶了进来,匆匆登上主席台,朝杨沪生坐的位置奔了过去。下面那些参议员小声嘀咕起来,纷纷猜测是否前面战况有了什么变化。
哪个军人在杨沪生耳边轻声嘀咕了两句,接着打开文件包,从里面菗出一份文件(没在用心听史秉誉演讲,而是将注意力投到杨沪生那边的参议员们从文件大小看,觉得应该是电报),递给了杨沪生。
杨沪生匆匆扫了两眼,精神一振,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朝史秉誉站的地方走了过去。
在他起来时,史秉誉已经不再说话,而是半转⾝看着杨沪生。从杨沪生脸⾊上,史秉誉相信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还是对杨沪生极为有利的事件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