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开中之法
一声啼拉开了一天的序幕,如今只不过是四更天,京都的天⾊还是黑漆漆的。沈子成却不得不穿戴好了⾐帽,准备要⼊宮面见朱元璋。大正月的也不让人消停一会。沈子成是个懒骨头,能赖在暖被窝里就不想起来,还好,锦⾐卫是不用天天早朝的,要不然的话,光累就把沈子成给累死了!
打房开门,一股清新的空气参合着清晨的寒风飘了过来,沈子成深深的昅了口气,忍不住打了个噴嚏,顿觉头脑清醒了不少,一旁小疙瘩伺候着:“少爷,暖轿已经备好了。”
“好,咱们这就去吧!”沈子成说道。
今天不是要沈子成去早朝,而是朱元璋要在早朝之后召见沈子成,饶是如此,沈子成也不敢迟到,否则的话,天知道朱元璋那脾气会不会翻脸不认人。一顶小小的暖轿抬着沈子成朝皇宮走去。一路上掀开轿帘,还能看见不少形状各异的暖轿,大家的方向都是皇宮。沈子成暗笑道:做官真的很好么?一大清早就要顶着零下的温度,凛冽的寒风往皇宮里跑。这种⽇子到底是没有富家翁逍遥自在。可惜的是,明朝也好,还是其他的朝代也好。树大招风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没有自己的权力和保障,就算是积累了万贯家产,也只是死得更快一些而已。
到了宮中,许多员官都守在殿外,一个个穿着厚厚的⾐服,官服却是各异。沈子成也不做声,默默的站在最后,看那些相的员官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说话,口中呵出的热气迅速变成一片⽩雾。有的人冻得不停的来回踱步,双手拢在袖笼子里,⾝上还有些微微颤抖。能上朝的员官品级都不算低,没有几个人认识刚刚踏⾜大明官场的沈子成。不知道是谁认出了沈子成,暗中对那些员官说了,一传十十传百,许多目光都转向这位平步青云,一脚踏进锦⾐卫的五品镇抚⾝上。
“敢问可是锦⾐卫督查风闻司的镇抚沈大人?”一个瘦小的员官凑了过来,笑容可掬的对沈子成说道。
沈子成漫不经意的答道:“正是下官,不知道大人是…”
那人笑着答道:“在下是礼部郞中郑桐。沈大人过谦了!”
沈子成点了点头,郞中也是正五品,跟自己是一样的。只不过锦⾐卫算是武官,明朝虽然没有说出口是重文轻武,不过在大臣的心中,就算是同级别的话,文官也是要比武官⾼上一筹的。
“郑大人客气了!”沈子成回礼道。心中一片雪亮,别人知道了自己的⾝份,不管是有意无意,套个情总是好的。锦⾐卫⼲的就是督查员官的活,就算是几百年后,看看纪检委记书下去,别说是什么级别,多少员官来套近乎。官场险恶,说不定哪天就被人下了套,使个招数给坑了,多一个在锦⾐卫里手握大权的朋友,总不是一件坏事。
郑桐面露喜⾊,正要和沈子成攀谈几句,忽然听到殿前一声⾼呼:“上朝!”
郑桐拱手道:“他⽇若是有机会,在下再和沈大人叙过!”
沈子成微笑道:“多谢郑大人的好意了!”大殿之前一会儿功夫就走得空空,只剩下那些手持⼲戈的大汉将军和偶尔能看到的太监走过。沈子成越站越冷,⾝上的棉⾐好像起不到什么作用似的,忍不住也学着之前那些员官一般,在那原地缓缓的踱着步。
“可是锦⾐卫沈镇抚么?”
沈子成抬头望去,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监走到面前,声音虽然有些尖利,还不算难听。沈子成回礼道:“正是!”那太监笑呵呵的说道:“果然是少年人才。咱家是司礼监的郭荣。皇上宣沈镇抚⼊宮,吩咐咱家来引见。沈镇抚请随咱家来,皇上早朝之后便要去御书房批阅奏章,在那儿等着就行了!”
沈子成急忙谢过郭荣,郭荣是朱元璋⾝边的亲信太监,不仅如此,郭荣据说还有些武艺,当初在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时候,曾经保护过朱元璋。是深得朱元璋信任的一位太监。尤其难得的是,郭荣这个人淡泊名利,虽然掌管大內,却从不和外廷的员官来往。这一点,更是让朱元璋放心。
去御书房的路,沈子成走过也不下一次了,随在郭荣的⾝后,缓步朝御书房走去,天⾊已经渐渐亮了,郭荣一路上随意和沈子成问了些锦⾐卫最近查处刘秦氏的案子,看似漫不经心,但是沈子成却是小心翼翼的回答,对于这种已经成了人精的人物,还是打起十二分精神的好。别看是郭荣在问话,谁知道是不是朱元璋的意思?
走到御书房外,郭荣停下脚步,两人就静悄悄的站在外边等着朱元璋回来。沈子成无意中看了郭荣一眼,就发现所言非虚,郭荣果然是⾝上有不凡造诣的人,寒冬天气,面⾊红润,呼昅之间缓慢悠长,站了一会,沈子成几乎都忍不住要挪一挪酸痛的腿了。可是郭荣却一样稳如泰山的站着。
好在没让沈子成站了太久的时间。过了没多久,朱元璋终于回来了,领路的小太监急忙推开御书房的门,朱元璋回头对沈子成说道:“进来吧!”
沈子成快步跟着朱元璋走进御书房,太监们早已将御书房打扫的⼲⼲净净,点起了香炉。进了宮殿就不太冷了,暖墙烧的热乎乎的。朱元璋转过⾝来,走到书案后坐下,看着沈子成,淡淡的笑道:“这次男扮女装的案子,你们办的不错!”
“谢皇上!”沈子成恭恭敬敬的说道。
朱元璋颔首道:“朕的本意就是让锦⾐卫不但能督查员官贪腐,还能掌管民间疾苦。朕也是穷人出⾝,知道百姓不易。若是受了什么不公待遇,想要告状也难得很。遇到一些贪官污吏官官相护,更是难上加难。锦⾐卫就是朕的耳目,你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只管放手去做。落实了罪证,一任处置!”
沈子成心中大喜,这就是摆明车马要撑自己的了,这下可好,树大好乘凉,在大明,那棵大树能比朱元璋还大?有了这么坚实的后台,以后做起事来就方便多了!
朱元璋却长叹了一口气:“棣儿跟朕说过,说你沈子成在经商之上也是一把好手。之前你说的加税一事,朕也想过了。可行但是不可急!这件事,总要过个三年五载才能实施下去!”
这其中的原因,朱元璋虽然没说,沈子成也猜得到。现在朱元璋正在刻意打造胡惟庸,一来是借助胡惟庸的手去铲除那些个功⾼震主的大臣,顺便收回宰相的权力;二来是利用老百姓的质朴心理,把胡惟庸塑造成一个大巨的贪官形象。那胡惟庸既然是坏人,杀了贪官的皇帝自然就是好皇帝的。这还只是其中的两个好处,总之,塑造出胡惟庸这么个人,对于朱元璋来说,实在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是在没有将胡惟庸拿下之前,加税,只是苦了老百姓又肥了贪官污吏的一件事。所以必须要缓行。朱元璋说是三年五载,算起来也差不多!
沈子成自然不敢说破,小小一个马庇轻飘飘的送了过去:“皇上⾼瞻远瞩,自然是算无遗策。”
朱元璋笑道:“这件事,倒叫朕看到了你的本事。如今,朕有个难题,问丞相,问户部都只能说个一知半解。朕倒想听听你的看法!”
“请皇上明言!”沈子成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
朱元璋缓缓的说道:“洪武四年的时候,朕知道边关之重,便沿袭宋﹑元制度,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其贩盐之专利。”
沈子成心中一动:“这不就是开中之法么?”
朱元璋接着说道:“朕制定中盐例,据里程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朝廷换取一小引盐引。此例以后随边关战事﹑米价⾼低而不断有所变动。”
这个开中之法,沈子成上大学的时候是学过的。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照朝廷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朝廷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大巨﹐曾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朱元璋叹了口气:“一件事有利就有弊,不知道沈卿家可知道朕在为难什么?”
沈子成知道这是朱元璋在考较自己的本事,这个时候是万万谦虚不得的,便朗声说道:“皇上担心的可是持有盐引便有利可图,到时候贵胄权臣,以盐引以权谋私。到时候好好的开中之法,就成了与民争利,⽩⽩肥了贪官污吏,而对边军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之举了!”
沈子成说完一抬头,却见朱元璋正目光闪烁的看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