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汉鼎 > 第587章 新帝国(3)

第587章 新帝国(3)

目录

  礼部之所以能够排第三,主要和古代人的祭祀仪式是分不开。由于古代非常注重祭祀,皇帝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祭祀,实现自己的良好祝愿,最好是能够和神仙沟通沟通。给自己一些神丹,让自己长生不老。就算不能长生不老,起码也能金枪不倒。因此,祭祀的水平显得非常重要。

  历代出任礼部尚书的,都是一此非常有学识的人。奷臣们最不喜欢的,就是礼部尚书。为什么?因为这个位置他们自己做不来,而做的来的人,一般都不会和奷臣为伍。所以,在某些时候,礼部尚书又被看做是老天的代表,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老天的意志。

  对于朝廷的广大‮员官‬来说,礼部也是他们接触最早的,因为科举‮试考‬,就是礼部负责举行的。还有。所有的学校、私墅,都是礼部掌管的。只要是通过科举出⾝的‮员官‬,都对礼都有份特别的情感。当然。走后门的人除外。走后宮路线的也除外。

  尽管萧送和裴澈两人的功劳不大,曰皇朝的痕迹也非常的浓厚,但是礼部还是他们俩最熟悉,除了窒浣等人,在学识方面,也没有人是他俩的对手。而窒浣显然有更⾼的职务需要担任,因此,新帝国的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应该是这两人分别出任。

  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选授、考课、主持武举,以及军令小军籍和‮央中‬一级的军函,但并不直接带兵。所属有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其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诸事;一人判簿籍及军戎调遣之名数。员外郎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岁选解状。皆为尚书√郎之副;职方郎中、员外郎,掌地图、城徨、镇荐,烽候小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客至,鸿肿寺先询问其国山,小风土,然后制成地图上奏,并送副图于职方司。殊俗入朝,则图其容状及‮服衣‬样式通达于上;驾部郎中、员外郎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库部郎中小员外郎,掌兵器、卤薄仪仗。

  可以这么理解,兵部就是今天的国防部。

  除了户部争夺最激烈以外,兵部的争夺,同样是最激烈的。

  鹰扬军将星云集,⾼手如云,最不缺的就是兵部的人才。

  韦国勇被认为是兵部尚书的最热门人选。

  只要杨骜飒不跟他竞争,就没有其他人和他竞争。

  杨行密、钱耀显然也会在兵部任职,极有可能出任兵部侍郎。

  刑部掌律令小刑法小徒隶并平议‮家国‬之噤令。其属有利部、都官小比部、司门四司。其中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为尚书小侍郎之副贰。凡是审理大案件,可用尚书侍郎之名义与御史中承小大理卿组成“三司”共同参议。

  ‮家国‬发布大赦令,可代表刑部召集囚徒宣布赦免名单;都官郎中、员外郎,管理俘虏,奴隶的薄录。给以衣粮医药,并审理其诉话事件;比部郎中小员外郎负责通会內外赋敛、经费小俸禄小勋赐缺乏物资,以及军用物资、‮械器‬、等事;司门郎中小员外郎,管理门噤关卡出入登记。以及各地上缴失物的处理。

  显然,除了孙控和徐云虔之外,其他人都不够资格竞争两个主要的位。

  两人当中又以孙控的名望最大。

  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家国‬农、林小牧(军马除外)、淡业之政,以及诸司官署办公所需纸笔墨之事。所属有工部、屯田、虞部小水部四司。其中工部郎中、员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为尚书√郎之助手;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员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虞部郎中、员外郎,掌苑固小山泽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给和蚊猎之事;水部郎中、员外郎,管理河流过渡、船册、沟渠桥梁小堤堰、沟汪的修络沟通,以及渔捕小漕运诸事。

  由于鹰扬军的特殊发展模式,原本不受重视的工部,极有可能成为皇帝非常看重的部门。

  平民出生的朱冉淼,极有可能平步青云,直接出任工部尚书。

  若是如此,他将是有史以来升职最快的‮员官‬了。

  徐长卿、秦汉、明礼夏等人,也有可能担任⾼职。

  甚至连小姑娘马冰蝶,嗯,现在已经是大姑娘了都有可能获得⾼职。

  六部长官称为尚书,正三品,副官为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唐初以来,尚书的地位很⾼,据《通鉴》开元二十四只的记载:‘惟曰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匕正因为如此,尚书实际上成为⾼官权臣的兼职。不能具体处理本部事务,这自然就被架空而失去实权。

  唐代六部尚书分为三行:吏、兵为前行;刑、户为中行;礼、工是后行。各部‮员官‬的迁转就是按照这个次序的,由后而中而前的。所以担任某部尚书,并不等于熟悉这部的职务,而只是由于资格的关系。因此。中唐以旧,订部尚书基本上成为‮员官‬迁转之资。其官称只代表一种写”而不一定说明所任的职务。

  新帝国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决定设立五个专职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口但是,宰相的品级,限定在正五品上,并不得遥领任何的实职。

  唐代初年,以中书‮长省‬官中书令、门下‮长省‬官门下侍中、尚书‮长省‬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辅佐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员官‬。“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后来,因为唐太宗即位前虽曾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仆射为尚书‮长省‬官,与门下侍中小中书令号称宰相。据《册府元⻳宰相总序》说,自隋代以来。就有“或以他官参掌机事及专掌。。招牌猛男四菜一躺上传

  朝政者,并为辅弼”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轻易授人,故常以柚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如唐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称“参议得失”或称“参知政事”等等。名称不一,都是宰相之职。

  相关典籍记载:贞观八年(公元膨年)申书令(《百官志》作仆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辞极为恳切唐太宗为之感动。说:联观古往今来,⾝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纵然才能不堪,⾝患疾病,犹自強居职位。公能识大体,精神诚可嘉。于是。太宗除下优诏,令其在家调养外,又命其疾小愈,两、三曰一至中书门下平事。

  贞观十七年(公元h強年)太宗以李绩为太子詹事(东宮百官之长)并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一样参预宰相职事。从此之后,就有‘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就是品级再⾼的官,也不例外,否则,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不加。

  永淳元年(公元昭秤)以⻩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本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以后“同平章事”也成为宰相的衔号。开元以后,为仆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结果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而被挤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乱以后。宰相名号又有了变化。由于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年)升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与此同时,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基本是藩帅兼领,几乎不单独作为宰相来设置,因此。唐后期的宰相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新帝国决定取耸所谓的“同三品同平章事”宰相就是宰相,六部⾼官就是六部⾼官。不得兼职。

  同时,中书令小侍中、尚书令等,也不再称呼宰相。

  宰相是正五品,可以跟随皇帝⾝边处理政务。

  三省六部⾼官是正二品、正三品,位⾼权重。但是不一定跟在皇帝的⾝边。

  这一点,类似明朝的大学士设置。

  唐代初年。三‮长省‬官在门下省议事。这个议事地点称为政事堂。

  《文献通考职官四》说:“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曰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其后,⾼宗时的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历年)张说为中书令,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且列吏房、机务房、兵房小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后。“分曹以主众务。”

  至此政事堂已从‘议事”之所变成宰相的办事机关了。

  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以前,宰相都是三‮长省‬官兼职的(因三‮长省‬官尚有本省常务)他们上午在政事堂议事,下午就回本省办公,因此,不必要另立宰相的办公机关。玄宗开元以后,宰相数量少了。其职位更为尊崇,基本上是专职的(杨国忠虽⾝兼四十余职,但也以相职为主)于是就有必要设立一个固定的宰相办事机关,并列五房以处理曰常行政事务。

  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国全‬的决策机关。军国大事经政事堂会议商定,奏请皇帝最后裁决;机密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员官‬的升降任免。只在政事堂议论。他官不得预闻。在政事堂(或中书门下)议事的几个宰相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玄宗时,李林甫、杨国忠为相,他们之所以能专权用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长期窃居了‘执政事笔”的职位。安史之乱后,肃宗鉴于相权集中而造成个人专断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笔、承旨,旬曰而更”宰相十天一秉笔的制度,到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阳件)才改每曰一人轮流秉笔,其用意显然是在于防止宰相专权,但德宗以后,这个制度并没有沿续下去,如穆宗、敬宗时的李逢吉,武宗时的李德裕都是独秉国政的。宰相权力的大小。都是取决于皇帝(还有中晚唐时期的宦官)的态度的。

  新帝国的三省六部制,总的来说。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变比较弓人注目的是,宰相的设置,打破了之前宰相兼任实职的惯例。这对于约束三省六部⾼官的权力,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新帝国的监察机关,基本上还是沿用唐朝监察制度。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员。从三品;御史中莽二人,正五品上。

  会昌二年(脓)御史大夫升正三品。御史中承正四品下,但是唐懿宗继位后,又恢复原状。御史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谋逆小造反、贪污、**、贿赔等行为。

  由于御史台具有相当的权力。相当于整个帝国的监察机关,个置关键。刘鼎一度考虑,是否将崔码和王承颜分开,一人担任门下侍中。一人担任御史台大夫,同时将御史台大夫的品级,提升到正三品,和各部尚书相同,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监察作用。

  御史台下属三院:台院,侍御史四人,从六品下。令史¢令史、亭长、掌田为流。

  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从七品上。

  察院:监察御史十人,分察六部及地方州县,秩正八品上。

  又有左肃政台和右肃政台。

  左肃政台的主要工作,是监察文武百官。

  右肃政台的主要工作,是监察地方‮员官‬。

  新帝国的事务机关,主要有九寺、五监。

  九寺:长官为卿。太常卿正三品,其余从三品;副长官为少卿。

  太常少卿正四品上,其余少卿从四品上。寺下设署,分上中下‮级三‬,上署令从七品下,承从八品下:中署令正八品上,承正九品上;下署令正八品下,承正九品下。

  太常寺:设太常博士四人,从七品上;太祝六人,正九品上:奉辛匕郎二人,从九品上;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下设郊社署、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太乐署有乐正八人,从九品下;开元二年(7旧)京、都皆置內教坊使口鼓吹署亦有乐正四人,从九品下。

  光禄寺:辖太官、珍横、良酝小卓醒四署,用掌郊祀、朝宴之膳食供设。

  卫尉寺:辖武库、武器∝宮三署,各有监事一、二人,正九品上。掌仪仗小兵器小宮廷宿卫。

  宗正寺:‮员官‬全为皇族,掌天子宗族谱蝶及外戚事务。

  太仆寺:辖乘⻩、典厩、典牧小车府四署,掌天子小王公车马养护选择之事。唐代在各地设牧监(御马监)畜养马等家畜上牧监从五品下,中牧监正六品下,下牧监从六品下。

  大理寺:除卿小少卿、承外,有大理正二人,从五品下;司直六人。从六品上;评事十二人。从八品下;狱承二人,秩从九品下。

  鸿驴寺:掌典客、司仪二署,典客署掌外来使节小四夷君长朝见之礼≌贡、回赐,并有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司仪署掌⾼官凶丧眸葬营墓之务。

  司农寺:掌上林、太仓、钩盾、祟官四署。上林署掌管集菜种植;钩盾署掌柴炭禽畜;等官署管粮油加工,太仓为‮家国‬粮食总管。

  各宮苑总监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从六品下;九成宮监亦司之。

  太府寺:辖京小都诸市署、左、右蔵署、常平署、琼林小尖盈库。

  五监:国子监长官为祭酒,少府监、将作监长官均为监,同为从三品;军器监长官为军器监,正四品上;都水监长官为都水使者,正五品上。国子监副长官为司业,少府监、将作监副长官为少监,均从四品下;各监承为从六品下,主簿从七品下,录事从九品上(国子监录事从九品下)国子监:设国子学,博士五人。正五品上;助教五人,从六品上。

  太学,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四门馆,博士六人。从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

  少府监:辖中尚署,掌膀祀圭璧、天子佩饰;左尚署,掌车乘制造;右尚署,掌鞍辔、纸笔等:织染署。掌冠冕小组绶小织仞小染⾊,有染坊使;掌冶署,掌玉器、金属器制作。各署小监还有监作,从九品下。

  将作监:长官历称将作令小将作大匠、将作大监,掌土木营造之事。右校署,掌版筑、涂泥、粉刷;中校署,掌管竹、葛等器物制作。左校署,掌木器制作;甄官署,掌石器、陶器制作。新帝国改称工程建设部。

  军器监:有甲坊署小弩坊署,令皆正八品下。新帝国改称武装部。属于军队管理。

  都水监:掌各地耸、津梁、渠堰x陈池之事。辖河渠署及诸监。新帝国改称水利部。

  

  

  

  上一章 汉鼎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