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军事改革(中)
除了卫军,赵旉早就已经开始筹建的內卫系统也正式建立,分为队部与报情两大部门。前者包括以斥候为主的“內卫”队部和负责记录官兵功过并执行赏罚的军法处,后者则包括军情司、內情司这两大报情分析机构。
虽然目前才刚刚起步,但內卫系统的核心成员已经超过了五千人,其中精锐的內卫骑兵有三千人,虽然目前甚至做不到一人一马,但先训练人员总是没错的。
尽管赵旉极为看重內卫系统,但他也知道报情人员若失去约束,只会令国內人人自危,而且內部也会迅速腐化。所以,赵旉规定內卫系统的报情人员只有查访的权力,却不能抓捕人犯和进行审讯,除非得到他亲自授权,这样一来他们便无法为所欲为。
而且赵旉又将两个司內部分成很多彼此立独的小团队,令其互相监督,并不定期地进行大规模人员调整甚至换血,有效地防止了其內部的腐化。
而对于“內卫”们,他们平时大多派驻卫军各部帮助他们侦查敌情,但必要时赵旉或者內卫的主将王德都可以将其调出集中使用。王德是个耝人,不给他配个文官是不行的,可惜淮西目前虽然已经人才济济,却没有一个文官适合从事整天隐蔵在阴影之中的报情工作。
赵旉无奈之下亲自负责了一小段时间,然后在一次意外的惊喜后,将其移交给当时年方十二岁的“黑狗”孙默,这位沉默寡言的少年也因此成为“四杰”中第一个出头的,但他的一生却也因此笼罩上了太多的谜团
除了军队本⾝和报情部门,武器装备对军事实力的影响也不可轻估,赵旉对军工部门也予以了⾼度关注。工匠待遇的大幅度提⾼,和他们內部收入差距的拉开,极大地激发了工匠们工作的热情,但赵旉并不満足。
在他看来大宋的兵器装备次品率太⾼了,而且生产速度还是太慢。于是,赵旉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次品率偏⾼的两成工匠予以重罚,在前半年更是每旬都有人被处死
虞允文和⾼宣等官吏有所不忍,纷纷劝赵旉手下留情,谁知赵旉却反问道“他们不该死,那使用劣质兵器而枉死的士兵们难道就该死吗?”后来他还将此事大肆渲染,借以赢得官兵们的支持,虞允文等人也只得苦笑无语了。
其实赵旉这样残酷,并非是为了现在,对于冷兵器来说,纵使质量稍差也未必不能用,可将来使用火枪大炮之后,这质量若不能保证,炸膛可是会死人的!而且若是因此令枪炮手心生畏惧而不敢装足发射药,那宋军纵使大面积装备火器,也只是浪费金钱而已
等到工匠们渐渐适应了严酷的制度后,赵旉又在军工部门推广分工协作,却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国中古代虽然从秦始皇开始便统一了度量衡,但由于官僚制度的长期影响,国中人在工作时普遍不够认真,再加上官僚制度下工匠们⼲起活来缺乏严格监督,自然就更加随便,在这种情况下精确的度量工具在国中几乎是凤⽑麟角。以最常见的直尺为例,同样寸尺的两把尺子,长度竟然可以相差接近一成,难怪赵旉前世的历史学家们对于宋尺的长度,一直争议很大了。
赵旉绝不能容忍这种情形继续下去,但要想改变这一切,首先得度量衡实现精确化。
在赵旉想来,宋朝时期只需定准长度、角度、重量即可,而硬度标准目前还没那个条件制定,温度计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制造出来的,光真空管的制作就令赵旉束手无策,至于其他的大多数计量单位都可以根据精确的长度、角度和重量单位推算出来,所以倒不必专门花工夫。
标准尺长定为多少并不重要,只要不太离谱就行,关键是那把标尺必须稳定可靠。为此赵旉试验了多种合金,找出了不易锈蚀而且热胀冷缩比例最小的一种铸成了三把金属直尺,并将其中之一拿出作为淮西境內所有直尺的标准参照。
赵旉甚至还规定,在一年之內,淮西境內所有的直尺都必须送到合肥接受鉴定,并印上合格标识,若在交易中使用没有合格标识的直尺,其主人将受到欺诈罪的指控。而重量的标准样品则要简单得多,只需具有足够的硬度和不易锈蚀即可,但推广的速度却反而不如长度更快,因为样品的数量多太多了
不过,硬件再好,若软件过不了关,一样歇菜。而对军队来说,最重要的软件,自然是军事制度,尤其是赏罚与用人制度。赵旉借鉴前人(还有后人)的经验教训,在近千年后再次力推商鞅当年极力倡导的“尚首功”理念。
不过,考虑到历史上秦军因为过于重视斩首数而常有杀良冒功的行为,而令秦军得到了“虎狼之师”的恶名,使得统一天下的难度大大增加,赵旉并没有完全套用秦国的军功制度。
赵旉认为,在战术上来看,比起杀死多少敌人,队部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分派给他们的任务更为重要。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若一千人坚守城隘,将两万敌军拖住,为本军主力歼灭另外一万敌军赢得了时间,他们的功劳难道比本军主力的将士们小吗?可是按照首级记功制度,他们将一个首级都没有,所以后世再没采用秦制也并非全无道理。
赵旉既然意识到这一点,自然要多加斟酌,最后他规定只有主将下达相关命令,首级才计入功勋,大多数情况下则以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而且首级只在战后由专门的辅兵割去,然后平均分给完成任务的队部。
而对于任务功勋,赵旉采取了对其分级的做法,至于具体內容则要不时请教吴璘和“二王”等宿将。(事实上赵旉到现在为止作出的几乎所有决定,无不是与这些內行讨论之后的结果,但偶尔他也会一意孤行,一则是他基于前世记忆,确是十拿九稳,二则是他也藉此凸显自己才是淮西真正的领袖。)不过对于南宋军队普遍擅长的攻城战与守城战,赵旉却有着一些独特的想法
南宋军队在攻城方面还是比较強的,毕竟大宋科技领先于世界,史书上宋军的战绩也多以攻克某某城池来表示,杀敌人数则往往语焉不详,即使有记载也大多混乱不堪。
但将攻占城池作为大功,却产生出了一个近乎于“黑⾊幽默”的现象,在绍兴十年以及后来的数次(含灭金之战)北伐中,宋军无不是开始势如破竹,但最后还是乖乖地将所有新占土地吐了出来,灰溜溜地撤回国內,甚至连百姓都没有带出多少。这种典型的无用功,却成了很多将军或文臣的晋⾝之阶,实在是太可笑了。
所以赵旉规定,攻占的土地城池,必须置于我军控制下超过一年,才能算作功勋,这样一来大将们对于北伐也会更慎重一些。免得总在实力不足时就急吼吼地出击,结果反而一次次地徒耗国力,到了真正有机会收复失地时却没那个实力了
守城就更是宋军的強项,像赵立、陈规都是其中的翘楚。守城的价值一般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牵扯住敌军主力,以配合我方主力实现战略意图;二是保卫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不受敌人杀掠。至于杀伤敌军有生力量,除了个别情况,一般来说是远不能和野战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