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踏秦川 > 第二十四章 兴建要塞

第二十四章 兴建要塞

目录

  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打远古时期⻩帝与蚩尤展开战胜的那一方在战罢之后总要举行盛大的庆功仪式。这次也不例外,挖开冰雪冻土,掩埋死状各异的匈奴骑兵,把流浪在草原上的无主战马收拢到一起,疲惫归来的战士终于可以享受到灼热的大火,噴香的马⾁与美味的烈酒。

  吃饱喝足,战士围着火堆尽情歌唱跳舞,把心中的喜悦完全宣怈出来,有些人还不尽兴,可惜马囊中的美酒已空,于是有人开始翻腾匈奴的战马找来奶酒,忍受怪异的味道再次痛饮。

  李信大帐中也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大家用最华丽的语言恭维李信的英明赞扬英布的勇猛,然而这两位接受恭维与赞扬的人却没有同其他人一样完全沉醉于这场胜利之中,总在众人不注意时脸⾊一沉眉头一皱。英布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这一次杀的匈奴人竟然与黑夫杀的匈奴人几乎相同,只是比黑夫多杀了三个匈奴人,这样的战绩使他有些不安,要知道这些年来他可是一直南征北战而黑夫一直被囚噤于北海。李信隐隐不快则是因为另外的事情。

  探马送来几封密报,说大军从‘阴山口’推进到赛因草原,沿途打下来的地方又被匈奴牧民占领,他们收拾被抢掠一空的帐篷,寻找遗存下来的牲畜,面对初升的太阳展开新的生活。这是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打得下来的情况下还能守得住?

  “陛下。痛快啊,以两千精兵狂破匈奴四万骑兵,这事说出去只怕没人相信。可这事又实实在在发生了,跟随陛下这样决算天下地明主行事,是臣之幸天下之幸。请允许臣再敬陛下一杯酒,祝陛下龙体安康,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信举起面前金樽缓缓一尝。含笑对大醉的韩敬微微点头。韩敬将~<。|坐下。

  “追击匈奴骑兵已是不易,尽屠匈奴牧民更是难事,况且我又不是残暴的嬴政、项羽之流,岂能做出此种全城尽屠的惨事,毕竟打仗是两‮军国‬力之间地对抗,与牧民何⼲。”李信想起初入河南地曾遭到好客牧民热情地款待,转念又想到:“可…匈奴地骑兵就是聚起来的牧民。想解决匈奴之患必需得把匈奴有生力量全部剪除,又不能不对牧民进行清剿,不然我前脚走,他们后脚进,一辈子耗在草原上也不可能彻底解决匈奴隐患。不行,得找几个没有大醉的人,最少脑子里还保持着三分清醒的人好好说道说道,本来这事可留在明晨再说。但现在心乱如⿇也等不急了。”

  张良因为⾝体虚弱的原因。在这样大喜的曰子并未饮多少酒,头脑也就没有受到酒精的刺激,保持十分地清醒。见李信使了个眼⾊。心中会意,起⾝道:“时间不早了,明曰还得追击匈奴人,大家都散了回去休息吧!”

  众人依次起⾝退出大帐,李信观察每人行走时的步伐,把步履沉稳的几人暗暗记下,对张良悄悄吩咐道:“悄悄把韩信、英布、陈缨、李敢再叫入帐內,朕还有些事情商议。至于那些个大醉的人,虽然迫于朕的威严遵令退下,可朕知道他们还没有尽兴,把他们引到黑夫坐的火堆旁,让他们再乐呵乐呵。”

  张良领令出了帐,赶上出帐內退下的众人给韩信、英布、陈缨、李敢打了个眼⾊,四人把脚步放缓退到张良⾝旁,听到张良的低声吩咐,点了点头又朝大帐走去。

  “英布兄弟,你去哪里?走,咱们再去找个地方乐呵乐呵!”韩敬把手搭在樊哙地肩上,回头冲着英布地背影喊道。张良快走两步,笑道:“几位都喝多了,连路都走不成了吧?”

  “谁喝多了?谁说我连路都走不成了?”韩敬把脸凑到张良面前上下打量,道:“哦,原来是你啊!我没多,张大人请看,看我能走成一条直线!”

  韩敬推开樊哙,摇摇晃晃朝前走了几步,张良上前把韩敬扶住,笑道:“都说韩将军海量,今天我算是彻底服了。没多,一点没多,走的简直就是一条直线。可是…”

  “可是什么?”韩敬把眼一瞪,问道。

  “我服了,可是有的人不服!”张良道。

  “谁不服?”

  “黑夫黑将军!”

  “他不服?他不服我喝死他!他在哪里,我倒要去会会。”

  “嘘!”张良将一手指放在唇间以示轻声,道:“黑夫改名赵大,这事陛下还不知道,不可露了他地⾝份,你瞧那不是!”韩敬的左手搭在张良肩上,用右手堵了一下嘴,哦了一声,道:“对,不能怈了黑夫的⾝份,不然他真要跟我拼命了!”抬眼一看,见黑夫一直往李信大帐这边打量,摇‮头摇‬道:“看来他还真是不服我的酒量,你瞧他在向我挑衅呢!张大人,走,我这就与他拼一番酒,你来做个见证。”

  “韩将军先行,我得去解个手,一会便去做这个见证!”打发走了韩敬一伙人,张良回到帐中,大帐已被亲兵收拾⼲净,李信坐在正中的位置,英布、陈缨、李敢坐在右手位置,每人中间被一⾼脚茶几隔开。韩信坐于右手,正在对帐內诸人讲解贱茶与贵茶之间的不同之处,张良挨着韩敬的下手坐下,韩信知道人已来齐,尽快把讲解结束,道:“陛下叫我等前来有何要事吩咐!”

  “朕碰到了一件难事啊!”李信叹了一口气,让亲兵把密报送过来,捏在手上晃了晃,道:“探马传报,我们刚刚拿下来的匈奴地,从阴山口至赛因草原又被匈奴牧民占领。亦就是说。我们前脚一走,他们后脚跟到,把我们打下来地土地又从我们手里拿走,这跟没有打下来有

  ?”

  “这算什么难事,再打回去不就得了?”英布起⾝,道。

  “不行,我们首要的目标是对付耳孙屠的大军,用数万大军去对付几个牧民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意思。再说。要杀过来时早就杀了。为何能使他们逃了命去?只因匈奴牧民与我们一样。家家都有快马,可以轻易逃过我们的追捕,因此就算大军再次前去也杀不⼲净!”韩信道。

  李信赞赏的点了点头,道:“韩信所虑也是我所虑,大家想想可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军所踏过的土地都变成我们的土地。”

  陈缨蠕动嘴唇想要说话,可看到帐內英明神武地李信、神机妙算地韩信,决胜千里之外地张良都没有主意。他算是老几。自打从‘代县’与匈奴人一战之后,他就把近几百年来与匈奴战的史料全部找来加以研究,心中有了个考虑,可面对李信目前还不敢把这套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

  等了一会,见还是无人开口,他鼓足了劲再次想开口,抬头见到李信含笑对他点头,眼睛里全是鼓励之⾊。终于道:“臣有个不成熟的考虑。希望说出来以供陛下参考。”

  “请讲!”李信朝他抬了抬手,道。

  “臣仔细观看秦攻击胡人、匈奴等部落的史料,发现秦王嬴政并不是为了保家为国而是为了一己私欲开疆裂土。动辄动用数十万兵力,上百万苦役,因此搞得功勋还没有建立,‮家国‬已经大乱!”

  坐在阵缨两边的李敢、英布同时踢了陈缨一脚,陈缨把话打住,不解的问道:“为何踢我!”

  “你们两个莫打断他,陈缨说地没错,开疆裂土是嬴政的一己私欲也是朕的一己私欲,但同时是诸位将领们心中的一己私欲,难保天下的百姓没有这样的私欲。所以说,当这种私欲天下人皆有时就不再称其为私欲,而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最少可以把战争拉到国土之外打,做到不扰境內百姓。陈缨按照你心中所想尽管直言,有说错的地方朕不怪你。”李信笑道。

  “臣刚才所说并不是指责陛下开疆裂土,也不是说开疆裂土不好,而是想借此说明秦对付匈奴地策略打根本上就是错误地。”陈缨向李信告了个罪,接着道:“秦王朝‮出派‬的战士不能适应当地的水土,在边疆死亡,在行中徒军倒毙地数不胜数。为了解决兵源的不足,只能更大范围的征兵,于是犯罪的低级‮员官‬,贫苦的赘婿,经商的商人都被征召。等这些人都征召完了,便开始追查出⾝,再追查三代,继续征召。这些人也征召完了,再发配左右邻居。所以说,秦的征兵不算是征兵,简直跟即将走上刑场没什么区别。这些兵卒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却不得到一文钱的奖赏,战死病死,家中所应负的税赋也得不到一文钱的免除,终于惹得天下大乱。朝庭上反对陛下用武,臣想也是居于以上的理由,然而陛下用兵臣却可不会天下大乱。”

  “为何?”李信脸上保持着笑意,问道。

  “陛下用兵,用重金召募,给以丰厚的赏赐,而且英明的用骑兵对付骑兵,让食惯五谷杂粮的兵卒去适应牛羊⾁食,这样就可省却百万的役工,不会大量耗费国库,最低限度的打挠百姓,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所以不会像秦那样天下大乱。”吹捧一番后,陈缨把话锋一转,道:“但是,陛下在军事上有太多的沿习秦朝陋习,这里边还是隐蔵着许多的危险。”

  “这里边隐蔵着什么危险?”李信问道。

  “陛下现在所虑的是什么?无非是我们打下来的土地却无法占领。匈奴人穿的吃的不依赖土地,大军一到,他们便走,大军一去,他们便来,辗转迁移在茫茫大草原上与我们捉起了迷蔵,使我们有力使不上。可陛下想过没有,这种忧虑在长城边塞同样存在。我们用秦军制,从各郡征兵屯守长城,费用开支极大。匈奴人却派少量牧民监视,哪个关隘人少了他们攻击,陛下不发兵救援,边民就会绝望,产生投敌的心理,臣想韩王韩信投敌不会没有这方面的因素。而陛下发兵救援,人少了不足以抵抗,人多了集结费时过长,等赶到救援地点,匈奴人又扬长而去,阴山口与狄道被攻便是明证。

  集结的兵力如果不解散,费用庞大,不是国库可以长久负担。集结的兵力如果解散,匈奴人又会来攻,几年下来百姓都将苦不堪言。”

  李信已从陈缨的话中品出他这是借长城防守来指现在的所虑,把手撑住大靠椅急道:“看陈将军所说并非临时想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如何解决想必也有办法,快快说来。”

  陈缨想这个问题时,还不清楚李信精兵政策的深意,所以考虑的是长城防守问题。这时略一思虑,为了能让众人更好的理解,把长城防守问题直接搬到占领土地如何守住的问题上,道:“臣觉得陛下应该在占领的土地上兴建要塞。”

  张良从陈缨所说军费开支过大的话中想起一事来,正在盘算如何减少这支只有九万人马开支却大到近百万人马的所需,听到陈缨又说要兴建要塞,把这事先放到一边,急忙道:“兴建要塞?谈何容易!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成的事情!”

  “匈奴人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歼灭的!”陈缨回了一句,道:“臣觉得陛下应该在水草肥美,有河流经过的地方,修建⾼大城堡,外围加深壕沟,让匈奴人无法逾越。每城住户应在千户以上,让官衙先在城中修建好房屋,准备耕田放牧用具,然后鼓励中原百姓移民至此。”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