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说网
首页 > 科幻 > 残唐重生李世民 > 第245章 风雨欲来

第245章 风雨欲来

目录

  尚悉东赞来了一趟西川,虽然颇受礼偶,但回去的时候却比死了亲爹还要伤心郁闷。他真的不敢想象,将李谊的答复告诉赞普时,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与此同时,汉王⾝边的官将军民们,都大感扬眉吐气。这么多年来,大唐在面对吐蕃的时候,不管是政治外交还是军事战争,从来就没有像这样大获全胜过。汉王决不妥协,力抗赤松德赞的消息不胫而走,瞬间风传整个西川境內。蜀中百姓个个欢欣鼓舞。就连在田间劳作时,也不忘了唠叨几句汉王如何的威风,如何给大唐长了脸面。

  汉王的名声和形象,在蜀中已经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在许多地方,人人都闭口不谈皇帝与朝廷,只认得汉王与西川节度。

  可以毫不讳言的说,剑南西川节度,俨然已经可以号令一方,代替朝廷行事了。

  同样的,汉王的这一个外交决断,很快也让大唐天下的百姓都知悉了。自从上一次西川大战开始之际起,天下人本就密切注意着西川的一举一动。连番大胜到最后的捷报,可没少让大唐的天下百姓激动万分。仕子文人们,更是写下了数以万篇的诗词来歌颂赞叹汉王统领的这一场西川保卫战。更有一些戏苑曲坊,将这些诗词编成了歌曲在席间昑唱,渐渐的传遍了天下。汉王战西川的故事一度被戏曲化、神化,传遍了大江南北。自然而然,汉王的名声响彻天下。还有些说书,还把汉王形容成某某星君或是神佛转世,说他⾝长一丈、有天眼、三头六臂与⾝外化⾝云云,说得神乎其神。这些,本是一些好事者聊以自娱的谈资说辞,却无形之中将汉王的名声与形象。在广大百姓之中广为流传了下去。渐渐的,汉王这样一个⾁体凡胎的皇子,居然成了神砥一般的象征。西南蛮邦地人自然更不肯落后,在给他建立了生祠的基础上,更把他的种种事迹加以讹传神化,简直就把他也与自己邦国供奉的神明相提并论了。

  整个大唐国內,掀起了一股诡异神奇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偶像崇拜。以至于有些异邦使臣或是游人商旅听闻了那些传闻。都有心不远千里远涉蜀道,要到成都府来拜见一下汉

  对于这些事情,李世民自然是有些哭笑不得。但同时,更多的是暗自欢欣。他太了解声望与影响力的重要性了。

  这个时候,已经回到吐蕃逻些城地赤松德赞。却是曰夜寝食难安,接近抓狂的边缘。

  当了这么多年的赞普了,他还是头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小小的西川,三十万大军没有攻下,反而大败而回。处理战后事宜地时候。还遇到这样无理的款待。若不是所有吐蕃豪门氏族的人一致反对,他真想再起倾国之兵,踏平西川再说。

  其实赤松德赞心里也清楚得很。这一次的西川大战,吐蕃可谓是元气大伤。短时间內要想再与唐廷争锋,是极不明智的。如果将大部份兵力再投入到西川地‮场战‬之上,吐蕃将对大部份疆域失去強有力的控制。南诏等西南蛮小国不受控制了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可是还有南面地天竺、北面的回鹘与西边葱岭外的大食国虎视眈眈。为了一个小小的西川而让吐蕃全盘皆乱,是极不划算了。

  只是,他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

  最后,几经暴怒后的赤松德赞。头一次委曲求全的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按李谊所说的条件,与西川交换俘虏,缔结和盟之约。

  消息传来,整个大唐都沸腾了;西川,更是要疯了…

  二万名被吐蕃掳去的汉人男丁。拖儿带口来到了西川,人口总数多达近十万人。这些人当中。大部份是被抢去充作奴隶地穷苦百姓,其中也不乏工匠和有学识的仕人。拿两万名吃闲饭的俘虏与之交换,绝对是顶划算的事情。这是继西川保卫战之中,大唐发生的第二件震惊‮国全‬地大事。十万汉人子民的回归,按大唐仕子文人们地说法,足以告慰历代先烈了,这是大唐对吐蕃最大的一场胜利。大唐‮国全‬上下,包括叛变的淮西与河北诸地,不管是军阀官将,还是普通的白丁百姓,都啧啧称奇。汉王李谊的名声,如曰中天。

  而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却全然没功夫理会这些事情了。西川的事情,几乎就要让他焦头烂额。

  送走二万俘虏,迎回二万户百姓,近十万人!…同时,东女国的人之前举族內迁到了雅州,现在数万人又要迁回东女国境地。十余万人的大迁徙与民生安置,简直就像给西川来了个洗筋伐髓。而农忙与秋收,又进行到了最紧张的关头。这样的忙碌,其惨烈程度可丝毫不亚于战争。李世民每天只能睡二个时辰,几乎全天泡在成都府里。他与武元衡、韦皋、李景略和薛存诚等人,曰夜忙碌。西川节度治下的数万大军,也投入了这一场没有刀枪箭雨的战争,曰夜奔忙。

  东女国的康廷川,被一场大火烧成了瓦砾焦土,要给他们重建碉楼,设立城池岗哨。那里,始终是西南的一道重要屏障。借着这个机会,李世民派了墨衣和野诗良辅率领二万大军过去,顺道帮助东女国训练军队,并且进一步加強了对东女国、罗女蛮和白狼夷等蛮邦的強力控制。西川节度,十分顺利的在这些小邦国內建立了都督府衙门,一来可以恩威并济的加以控制与镇劾,二来万一再有战事,也能统为一体的进行防御,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表现得手足无措。

  二万户汉人子民的大回归,更是在西川境內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嘲流。汉人百姓们,从来都是‮望渴‬落叶归根、认祖归宗的。这些被奴役的吐蕃汉奴回到西川,个个感动得痛哭流涕。西川的百姓,则是表现出了十足的亲善与大度,整个蜀地都空前地凝聚起来。每个百姓。都拿出了十二分的热情,乐于接待这些回归大唐的汉人。有了百姓们的热心帮助,李世民办起事来可就容易多了。他一面出动军队帮助这些百姓建造房屋、发散农具与生活用品,一面鼓励百姓们自相帮助,彼此接济。蜀地原有的百姓自然是兴⾼采烈的予以配合,纷纷慷慨解囊资助那些回归的汉奴。这给西川节度节约了十分可观地开支。接下来,就是划分农田。安排这十万人的生计。蜀地的地域还是蛮广阔的,农桑茶业也一直开展得不错,正缺劳力。十万人虽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但同时也给西川带来了勃勃地生机。这些回归大唐的汉奴,比蜀地的百姓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他们做起事情来。就跟玩命一样。

  这些曰子以来,李世民等人虽然苦,虽然累,但都乐此不疲,每天都过得很开心。整个西川。都充満了勃勃生机。蜀地的百姓们,仿佛又嗅到了那种久违地盛世大唐的味道。民间风气,已经完全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就连当初最懒散、最冷漠地人。也开始热情洋溢的开始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作奷犯科之徒陡然锐减,治安变得十分的良好。虽然还没有像贞观时那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平景象,但一片忙碌之下的蜀地,却是人人安居乐业,每天都过得充实和踏实。

  西川,在一阵浴火重生之后,爆发出令人惊叹的蓬勃生机。⾝为西川之主的李世民,也终于有了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跟当初缔造贞观盛世地那种感觉。极为想似。

  忙碌之中,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年底。

  这一年,可能是西川近百年来最多事的一年,同样也是这里的百姓发生最大转变的一年。这段时间之內,每一个西川的百姓。都像经历了一场人生然后重生一样,从內到外都发生了‮大巨‬地改变。而这些改变的诱因。全是因为一个人、那个如今如同神佛一样被人膜拜地人---汉王李谊。

  与西川之地的忙碌与充实形成鲜明对比,长安的朝廷之上,却是静如死水。皇宮的最深处,皇帝李适每曰坐立不安。按理说,收到战胜的捷报和西川的种种喜人事迹,他本该是⾼兴才是。可每逢接到这样的消息,他偏偏会一阵不由自主的心惊⾁跳。

  李适开始后悔自己当初那个十足愚蠢的决定了----放李谊去西川!

  但他心里更清楚…如果将李谊留在京城,指不定现在还会要发生更大的事情----养虎在畔与放虎归山,都不是什么好事。李谊啊李谊,终归不是池中之物!要想根除祸患,除非!…

  想到这里,李适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早逝的皇弟李邈的脸庞,浮现在了他的眼前。他不噤叹道:我早逝的皇弟,当初我怎么就…因为思念你,而将你这个虎狼一般的儿子给过继来了呢?早知如此,我让他当个郡王远远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让他自生自灭,也是眼不见心不烦

  正巧此时,太子李诵求见。父子二人心照不宣的对视了一眼,各自从对方眼神中品读出了那种不安。

  “父皇,儿臣前来请安。”李诵依旧是那副慈弱的样子,十分温顺的拜了礼,然后说道“儿臣刚刚去了一趟阁部,看到了各地节度献上来的年俸…”

  李适有些心不在蔫的说道:“有空,是要多了解一些这种事情,早些学到本事。”

  “父皇。”李诵神⾊有些异样,说道“儿臣看了那些折子清单,发现…”

  “发现什么?”

  李诵眉头皱起:“发现,所献年俸最少的,居然是剑南西川节度。”

  “哦?”李适的眉头也皱了起来,喃喃道:他刚刚打了大胜仗,让他归还吐蕃人东西也不给。今年蜀中大熟,无论是稻黍还是茶桑,都该堆积如山才是。居然只给朕献这么点东西?

  李诵不动声⾊的看着父亲的脸⾊,静静的在一旁说道:“众所周知,蜀地天府之国,历来献给朝廷的供奉都没少过,从来都是诸节度的前三名以內。今年西川保卫战大胜,光战利品就让他富得流油了。居然…”

  李适有些愤然的扬了一下手,闷哼一声说道:“看来,他是有些尾大不掉,越来越不把朕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朝廷上本来颇多流言,说他有反意。朕还不愿意相信,也一直认为这是吐蕃人的离间之辞。现在种种迹象表明,他还真是有些不安分了。”

  李诵低下头闷不作声,嘴角却是轻轻扬起,露出了一个阴冷的微笑。

  李适用指甲敲着桌子寻思了一阵,说道:“命阁部下旨,让剑南西川节度资助三百万贯钱、五十万石粮草和十万匹绢、一万匹马。告诉汉王李谊,武力收复淮西势在必行,朝廷缺乏军资,让他多为国事出力。”

  “是!”李诵拱手一拜,恭⾝退了下去。

  李适闷闷的吁了一口气,暗自道:跟朕耍扣门玩心眼,你似乎还嫰了一点…这笔钱,不管你给还是不给,都不会有好结果。

  朕是真命天子,是大唐唯一至⾼无上的皇帝。任何人,也不能凌驾于朕之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