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帝国的荣耀 > 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二

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二

目录

  …刘浩然坐在后宮的书房里,默默地看着窗外的“切。命知下去了,网也已经撒下去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可是当刘浩然回味着这场惊变时,发现自己错了很多。

  自己亲⾝去迎接蓝玉和李文忠,虽然有些冒险,但是却是有惊无险。刘浩然知道自己性命的重要性,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刚刚从历史的轨迹中拐了一个弯,今后的道路还很艰难和漫长,如果自己突然⾝死,太子继位。一切都变得不可捉摸,所以刘浩煞不会将自家性命押在运气上。

  刘存胜等人召集了一批顶级的狙击手手。沿着內城到夏浦码头的路秘密地转了好几圈,几经勘察,发现了几处容易动手的地点和时机,也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刘浩然知道,要想刺杀自己,只有利用狙击手进行远程刺杀。近⾝根本没有办法,因为侍从武官和大內亲军不要说江南学派,就是淮西派都很难伸手进去,都是刘浩然最信任的嫡系。而对付狙击手最強的方法就是找一个更⾼明的狙击手。

  根据侍从司的推演,在去的路上狙击手是没有丝毫机会,因为刘浩然被侍从武官围得水怈不通,无论是从那个角度和方位都无法击中目标,而当下的狙击手只有一次机会,因为当他开枪之后,练有素的大內亲军和混在其中的顶级狙击手自然会迅速找到潜伏处,给予还击,而且他们拿的都是精良的零九式步枪,射程和精度不是其它枪支所能比拟的。

  周向东的异动侍从司事先并不完全知道。他们只是知道此人与江南学派某些人有过秘密接触,属于严格‮控监‬对象之一。但是这厮素质太差,还没有事发就变得神情慌张,而且在这个敏感时期,刘存胜和侍从武官保持着十二分的警惕,就算是蓝玉和李文忠有任何异动,他们也会立即抢先动手,再说了,在刘浩然接见他们时,侍从武官已经占据了各有利位置。所以周向东的异动反而成了整个过程中风险最⾼的一次变故,但是也成了最容易应付的。

  与蓝玉、李文忠来到马车上,刘浩然一边与他们俩谈话,交待这次行动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另一边一位⾝材与刘浩然非常相似,面貌长得又有几分相近的侍从武官换上了刘浩然的大元帅服,而刘浩然稍微一化妆,便成了一位普通的侍从武官,跟着其他两位侍从武官走出马车。混进了侍从武官的队伍中。

  换上大元帅服的假刘浩然成了引人瞩目的目标,刘洁然和侍从司推演过,虽然大明到处挂着刘浩然的画像,但那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是将刘浩然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军民面前,真正的刘浩然换上其他‮服衣‬站在不知情人面前,你可能只是觉得眼熟,但是要想确认他就是皇帝陛下,除非是很熟的人在跟前仔细观察一会才有可能。而狙击手是不可能靠近刘浩然来观察的,因此他只能凭借大元帅军服和众人簇拥这些明显的特征来辨别。

  刘浩然曾经看过⽑太祖识破林副统帅阴谋的和电影,⽑太祖明明知道林副统帅准备篡位,可还敢冒着风险四处巡视。找地方军政‮导领‬谈话,甚至用话语明白无误地敲打某些人,待到林副统帅被逼得狗急跳墙时,却突然下令列车提前发车,打乱了伏击计划。⽑太祖难道不知道这其中的风险?他当然知道,可是他偏偏这么做了,用意深远啊。而且列车突然提前发车,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正好卡在了林副统帅下令展开行动和行动开动之时,这不能不令人产生联想。

  这些都是刘浩然借鉴的东西,至少⽑太祖的权谋值得他借鉴,以法制治国是一回事,在规则框架下玩权谋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在穿越前,刘浩然在网上常常听到某些中外‮导领‬人替⾝的传说,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瞒天过海的计谋在刘浩然当了皇帝后不会不做准备。

  在接见完蓝玉、李文忠和回程之间换人,是刘浩然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知道自己的对手都是聪明人,如果自己用替⾝参加完整个过程,难免那些深谋远虑的对手不会看出问题来。一旦他们看出问题来,肯定不会动手,而是继续隐忍下去。刘浩然早就知道这些人试图谋逆弑君。但是缺的是证据,他不想像历史上的朱元樟那样,先下手为強,一点点风声就抄杀一大片。以法治国。最重要的是证据,刘浩然既然决心以法治罪,就必须办成一件铁案,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真的刘浩然接见了蓝玉、李文忠及立功受勋官兵,他相信,围观的军民中应该有江南学派的细作,正在仔细地观察着远处的一切,确定那位是不是真正的目标,有无异常。虽然江南学派或许不知道有替⾝这一说,但是以他们的性格和要做事情的影响程度,谨慎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江南学派细作如何通知完成刺杀的狙击手,刘浩然和侍从司就难以得知,也没办法去管了,但是可以推测,如果细作发现有问题,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造成一些无关紧要的混乱,从而给伏击者提个醒,改变计划。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应该不会做出任何反应,一切按照原计戈进行。

  既然目标是假的,刘浩然自然会示意在回程中露出峦些破绽,以便让伏击者动手。已经抱有心的替⾝幸这地躲讨了路上的,枪。可是在城门处却躲尔丑突如其来的一箭。那淬有剧毒的一箭也把刘浩然吓出一⾝冷汗来。虽然他当时十分地‮全安‬,但刘浩然还是被那些幕后策划者的大胆和缜密所震撼。在如此劣势下,他们依然能够安排出如此完美的连环刺杀计划,如果他们能够多掌握一些资源,后果将是怎样?

  想到这里,刘浩然却对自己的冒险丝毫没有后悔,反而感到庆幸,自己拥有如此无上的权力和庞大的资源,也只是堪堪躲过一击,如果任由这些江南学派的阴谋家暗中发展,就算大明向着科学、‮主民‬路上发展。难保这些家伙不会在自己的儿子、孙子⾝上耍花样,这些人的厚黑和‮狂疯‬都是令人畏惧的。

  不过这些只是感叹一下而已,因为事情已经过去,江南学派已经跳进自己挖好的大坑里,剩下的只是填土而已。关键是刘浩然通过这次惊变看到的一些妹丝马迹,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与胡从宪勾结的军方将领是陈耀。他不仅是原元军义兵元帅陈野先的部将。还是他的义子。当年陈野先在刘浩然攻打江宁时被用反间计死于元将福寿之手,其子陈兆先投降,后来被闲置,当了一个富足翁。而其部将陈耀在投降之后由于同样出⾝准西。又治军用兵有方,逐渐被昅收入淮西集团,在军丰逐渐成长,在北伐、对曰作战中屡立战功,先是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来又被擢升为上将军衔,任南京卫戍区同知大都督。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一直将义父陈野先的仇记在心里,而且他成为军中⾼级将领之后,也逐渐了解到当初陈野先被杀的真相注哼浩然等人的反间计。这位属于大明开国集团重要成员的将军不知为何将私仇牢记在心,甚至超越了自己要效忠大明和皇帝陛下的誓言,也超越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和前途。

  但是刘浩然根据侍从司‮报情‬科汇报的‮报情‬中发现了种种迹象,而且刘浩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原本很信任这位降将,在自己还未登基称帝。只是占据江南偏隅之地时他应该有很多机会报仇,可是那时却没有动手。却偏偏等到了现在。而且他找帮手,陈友谅余党、前元余孽、张士诚余孽都说得过去,可偏偏找到了江南学派。胡从宪是前元余孽这件事在事发前,除了他自己。也只有侍从司‮报情‬科知道一点妹丝马迹。很显然,陈耀与胡从宪勾结在一起,除了弑主这个共同的目的,应该还是冲着胡从宪表面上江南学派名士的⾝份去的。

  这就让人很是纳闷了,陈耀早不报仇。非要跟着江南学派一起来动手。难道他另一个。目的就是想把江南学派拉下水。陈耀这个人读书不多。与书生文人交往不多,怎么就和江南学派凑到一块去了呢?还一起⼲这么隐秘的事情。其中必定大有文章。

  而且刘浩然也隐隐发觉到,陈耀的⾝后有一股幕后黑手在徐徐推动。他逐步地被升迁都有淮西派势力在力挺。尤其是去年被举荐调任南京卫戍区同知大都督一职,应该没有那么巧合。‮报情‬科密切监视军政文武‮员官‬是为了察觉谋逆之事,虽然没有抓到陈耀的证据,但是也发觉了他的一些异动,进而将其列为重点‮控监‬对象。而且根据‮报情‬科的‮报情‬,应该也有人对陈耀的异动有了察觉。

  刘浩然在心中推测,察觉陈耀异动的人或势力只有淮西一系,因为冯国用掌控的军情司在军中也广布耳目,虽然不是专门去监视军中将领。但也消息灵通。而且虽然军情司是刘浩然一手创建,也一直看得很紧。但是冯国用持掌枢密院十几年。军情司怎么不会有他的耳目和嫡系呢?

  再说了,以李善长、冯国用为首的淮西集团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们这个集团成员,从上到下没有不带亲沾故的,这种无孔不入的关系网在收集‮报情‬方面不比‮报情‬科、军情司这种专业机构差,而且还有独天的厚的优势。

  刘浩然甚至猜测,陈耀不是定远营出来的老兄弟,甚至连淮西集团的分支巢湖系、合肥系都不如,可为什么淮西派会不遗余力地力挺他。陈耀虽然才能不错,但是明军中优秀的人大把,难道这其中有什么內幕?

  想到这里,刘浩然不由一阵后背发冷。难道淮西集团对自己也有异心了?的确,李善长、冯国用兄弟、三位义兄等等淮西派的大佬们,哪一个不是才能⾼绝之人,别的不说,就是不被刘浩然拉入伙,单⼲也能打出一片天地来。

  刘浩然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慢慢地思量着。李善长、冯国用虽然不是什么名士,但也是读过书,又聪明绝顶,应该知道做为开国重臣有利也有弊。开国重臣功勋卓著,可以稳居皇帝之下第一势力,但是这也是他们最致命的地方。势力庞大的淮西集团拥有最多的开国重臣。自己这个开国皇帝能庒制得住,但是自己的儿子,大明第二代皇帝呢?

  翻翻史书,开国皇帝为了自己儿子能够坐稳皇位,没少费心思,历史上的朱元璋更狠毒,直接来个斩草除根。李善长和冯国用应该知道这些典故,虽然他们与自己君臣相得,但是不代表他们就不留后手,为了他们的子孙后代谋计。

  尤其是在开因立朝以来二大力提携童子营和学院派,这些人与谁西派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嫡系。而且从十几年的布局来看,童子营和学院派已经在军队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学院派,牢牢地占据着军队的中下层,成为大明陆海军的主流。取代淮西派地位指曰可待。这些举措在李善长和冯国用等人看来,或许是自己为储君顺利继位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毕竟这些事无论自己与李善长、冯国用如何‮诚坦‬相对也无法摆到桌面上去说的。

  由此可见。陈耀应该是淮西集团的一步棋,由于自保的一步棋。李善长、冯国用等人都参与了自己对付江南学派的大半过程,知道在自己的手段和资源面前,江南学派绝对不会得逞,因此有此可见,李善长、冯国用动陈耀这步棋只是顺带利用江南学派达到他们的目的,并非想真正的谋逆弑主。那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刘浩然看着手里的‮报情‬,几个字眼慢慢让他有所领悟,在想想此前的弹劾常遇舂事件、广州兵变事件、李存义事件、后宮谣言事件、于孝杰事件,有时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分得清楚。李善长、冯国用等这些老谋深算的人,用起计来,岂是那么容易让人琢磨的,他们甚至可以不必直接动手。只需推波助澜,顺势而为就可以了。而且他们知道自己的心思。知道事情到何种地步便可适可而止。每一次事件中,淮西派哪次不是直接或间接得利,就算有时候让一步,但走进退之间怎么得利谁说得清楚呢?

  唉,想不到啊。真的想不到,刘浩然心底不由一阵苦笑,自己最信任的淮西集团和李善长、冯国用等人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是知道的,但是没有想到算盘算到这种程度,刘浩然却是始料未及,以前很多没有想明白的疑团,现在他清楚了。淮西派如此,更何况他人和其它势力。

  刘浩然不由想到了刘基、宋谦这两位江南学派老夫子,尤其是刘基,他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看出不来陶希言、胡从宪等人搞的小动作?你敢说他心里没有一番计谋,揣着明白装糊涂,陶希言、胡从宪等人万一阴谋得逞,他肯定乐意见到理学在大明兴盛。可是刘基也知道,在自己的手段和资源面前。这种可能性非常渺茫,于是刘基拉着宋镰游离于陶希言等人之外。有交往但是绝不会参与其事。一旦事败,刘基和宋镰只是会受到一点不足道的牵连和影响,毕竟你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刘基和宋谦两人也牵涉其中。没有证据,刘浩然就不能在以法论罪的原则下将所有的理学文人都治罪,尤其是刘基、宋谦这两位名动天下的理学大儒。可是只要刘基、宋镰还在,江南理学就不能算是被断根,它还会被继承下去。陶希言可能也看到了这点,宁愿多用计谋,也不愿利用刘基和宋源手里的资源,将两人拖下水,保护两人不受牵连就是江南理学最好的退路。

  而刘基、宋镰这些江南学派宿老在与李善长、冯国用以及江西学派的朱升、罗复仁,北方学派刘承志等人斗法时,哪一次不是不动声⾊,以前那些事件难道没有他们的手尾吗?刘浩然是怎么也不会相信的,就凭陶希言少数人能搅出那么大的风波是不可能的,他们哪有这么大的能。

  想到这里。刘浩然的头都大了,难怪历史上的朱元璋会举起屠刀。在这些人精面前,朱元璋就算是城府深和⾼智谋的人,估计也被‮腾折‬得够呛,于是这位草莽出⾝的和尚⼲脆用最简单了当的办法,大兴狱案,杀!该如何善后?刘浩然觉得自己以前想好的善后步骤需耍做部分调整,理学经过这次打击。尤其是背上谋逆弑主的罪名,就算刘基、宋源还在,恐怕也是一落千丈。现在大明读书人都是聪明人,知道再读理学在仕途或者其它前途上不会有任何发展,他们自然就会改投其它门派。而原本与江南理学源出一门的江西学派和北方学派在这次刺杀事件后自然也会和江南理学划清界线。毕竟大明虽然有了科学‮主民‬的趋势,但是谋逆弑主这种罪名,谁都不敢沾惹一丁点。

  而且江西学派和北方学派在此事后也会清楚地明白。理学在大明已经走上了死路。原本对理学有成见的刘浩然更有理由封杀理学了,你江南学派这个号称理学正统的学派都派人来刺杀我了,还叫我怎么待见你。为了谋求在政治上的进一步发展,江西学派和北方学派自然会知道如何从理学这个泥坑里脫⾝出来。对于读书人来说,信奉的理念是一回事,但是如何学有所用更重要,像陶希言这样的殉道者不多。同样,对于一个学派。一个集团,奉行的学说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政治利益,更确切的说。他们奉行的学说应该为他们的政治利益服务。

  刺杀事件应该是刘浩然迈向铲除理学或者是专制儒学最重要的一步,但是他知道,今后的路还很长,驱走头上璇虏容易,驱走心中的教虏却没有那么容易。

  正想着,门口想起一个声音:“启禀陛下,要后娘娘和太子求见

  刘浩然叹了一口⽑:“请进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