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秋收㈡
这里原本是项权政的发祥地,项人唐末內迁至此,曾视其为祖宗之地,夏州所在地的项人被称为“平夏部。”匈奴赫连大王所建之统万城的遗迹仍在无定河边静静地躺着,其残亘断瓦被百姓捡拾修了自家的房子。夏州城从唐末以来,也因为战争屡经荒废。
而横山南北也因为夏宋及后来的夏金之间的战争有大量的闲田不敢耕。如今,夏州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人口由原来的不到五千人,增长到年初的七千人,又因为关西大,百姓越过横山逃来此地落籍为民,人口增到了一万人,城池也得到修缮。
既便如此,越靠近横山越是有大量可耕之地被抛荒,成为蕃人的牧场。
“蕃人从事畜牧,其部落人口因战与饥荒骤降,又因有不少人改事农耕,部落大者不过百帐,小者不过十几帐,互不统属,但前些年也屡有挑衅。”梁文道“如今,他们还算安份,都奔走呼告说是国主让他们可以安心地牧马放羊。”
“哼,蕃人虽难制,那是本王没功夫对付他们。”赵诚冷哼道“他们若是安分守己,本王会让他们自由地放牧,若是敢动歪心思,本王会让他们举族灭亡!”
梁文打了个冷颤,劝说道:“自古蕃人即是野,国主应以招抚为主,若是迫太急,臣恐他们会反抗,铤而走险。”
“本王当然不会妄动⼲戈!”赵诚沉声说道。
“横山在以往是国主的边疆南缘,如今国主新得陇东关西千里沃野,夏、银诸州已经成了腹地。”耶律楚材道“臣以为不如从关西迁百姓来此耕作。发其种子々具与耕牛。准其开垦,谁垦谁得。只要汉人人口⾜够多。蕃人就是想叛,也是不敢妄动。”
“晋卿此言虽和我意,不过自古移民实边就是一件难办的事情。”赵诚道“百姓固念乡土,除非是万不得已才背井离乡。官府若是強力施为,常常吃力不讨好,徒费钱财与人力物力。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蕃人如今已经势衰,他们要粮没粮,要盐没盐,要铁器没铁器。就是部落人口也是极少,全要仰仗于本王。本王不可能永远让他们这样散漫于山林。只是如今本王的敌人并不是他们。”
“臣近年来招蕃人户开荒种田。成效颇佳。蕃人也有许多种田之人,虽有人愚昧不知王法,但也有谨守法度的。如今国主军盛,蕃人自是不敢叛,况且国主不对他们征税,对他们也井⽔不犯河⽔,蕃人也是心存感之念。”梁文道“但蕃汉总是不同。汉人要开荒。蕃人要放牧,总会惹出祸事来。民间私斗也是常有的事情。”
耶律楚材道:“若是圈出草场仅供蕃人放牧,这也没什么。不如暂严噤民间私自开垦闲地,以免纠葛又起。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蕃人也是百姓,虽不服王化,也是天使然,他们自有其首领,自成一家,自古各朝各代朝廷都是以招抚为主。臣以为国主不应在此时主动大起⼲戈。”
赵诚笑了笑:“正是因为历朝历代,蕃人总是忽叛忽降,来去自主,所以本王在想一个周全的法子。若是蕃人与我等没有什么分别,那可不就是一劳永逸。”
“臣鲁钝,不知何为周全之法?”梁文道。
“秦州明珠族已经举族加⼊我军,其首领之弟叶三郞正在漠北为本王征战,随同明珠族內附地有大小一百二十多族。将来论功行赏,有人在军中为侯为将为校,本王会为他们在延安府或者京兆府汉地赐他们良田,这样有人得学着种田务农。这总比他们躲在山林中狩猎谋生要好得多,算是荣华富贵了,这必会让其他蕃人效仿。”赵诚道“此其一也。”
“其二,蕃人中也有耕地地户,迁蕃人户至汉人聚居地为农,无论是加授良田,还是减税免税,都可应允。这既减少他们聚众侵扰之,又可让他们与汉人混居,假以时⽇,何论蕃汉之异同?所谓分化瓦解也。”耶律楚材也道。
“其三,在蕃人住地之险要地,屯军震慑,让蕃人莫敢反抗,否则决不姑息,本王的刀箭将杀尽一切敢于反抗之人。此乃武力!”赵诚道“鼓励商人深⼊蕃境,与蕃人易,改变蕃人之习。也可派文秀才⼊蕃境,教化蕃人以使其知王法。元昊为称帝,突显蕃人与汉人地不同,曾下秃发令,令本无秃发习俗的蕃人秃发,又令汉人戴头巾,违者罚马一,庶人十三杖。可本王观如今秃法者⽇少,宋国样式的服饰倒是⽇见多了起来,除了靴子。又如蕃字,西夏本识字之人就不多,书籍大多由汉书转译而来,如今我为国王,废蕃字而改行汉字,将来若是无有心人保管,恐后人对蕃字无从知晓。那叶三郞本不姓叶,简而言之,本王反元昊而行之!”
“让蕃人消融在汉人之中,妙也!”契丹人耶律楚材最有发言权。
梁文见这一主一臣三言两语就将蕃人的未来决定了,其用心之险恶与长远让他惊讶不已。
“怕是无三五十年之功,大事不成吧?”梁文道“蕃人虽户不少,但余部都遁于山林,不与外人接触,习惯于呼啸山林自由自在。”
“哈哈,那本王就等上三五十年!”赵诚哈哈大笑道“只要他们老实一点,让本王在全力对付外患时无后顾之忧,本王就有⾜够的耐心,此时非一⽇之功,纵是我心焦虑,也只好等⽔到渠成。”
赵诚走出梁文安排的居室,与耶律楚材等人爬上楼阁之上。街上青石板修整的路面,宽大结实整洁。两边和店铺林立。各⾊商人云集。秋收后的街上形形⾊⾊的人群更多,四邻八乡的百姓全都进城采买着货物。
只是赵诚治下缺少硬通货。铜钱较贵,百姓买卖通常是以货易货,很少用到铜钱。万余贺兰军地到来,却让那些做小买卖地眉开眼笑,因为军士们包都是鼓鼓地,遇到心仪地货物,都出手大方。赵诚将汴梁城的金钱搜罗一空,皇宮和崔立辈贪官的钱财,价值五百万贯以上。那些军士们都提前得到了少量一些赏赐,却不是全部。因为赵诚计划回中兴府才赏赐所有有功之人。
耶律楚材抚长美须,満脸笑意:“夏州臣五年前也曾来过。那时民生凋蔽。百姓流离逃亡。如今看来,这夏州五⾕丰登,百姓安康。这岂不正表明国泰民安嘛?”
“梁知州辛苦了!”赵诚道“夏州本就是小城,又是连年战之地,能经营出这番光景来,让本王意外!”
梁文躬⾝道:“全依国主英明,臣哪敢不用心职事呢?”
赵诚笑着道:“如今关西已为本王所有。待本王回到中兴府。首要的就是封赏功臣将士,拜相封爵。新拓之地。也需要文臣去治理,本王遣你去延安府,你意下如何?”
“臣已经老了,辞官养老。”梁文道。他抬头偷看了赵诚一眼,见赵诚脸有不快之⾊,连忙又道:“臣一个孤老头子…”
梁文竟老泪纵横,在他苍老的脸上流淌直下。赵诚看了看他花⽩的鬓发,心中了然,梁文是想与自己女儿团聚,只是不得门而⼊,又怕梁诗若不认他。
“岳丈何必如此呢?”赵诚叹道“诗若嫉恨你,我也知之甚深。待我回中兴府,我与她说说,令你们⽗女早⽇团聚,如何?只是眼下家国未立,正是用人之时,我不缺沙场为我搏命的健儿,一府一州之文官却是极缺。”
耶律楚材惊讶道:“原来梁知州乃国丈,失敬失敬!”
他这才知道这位梁知州原来跟赵诚还有这一层关系,怪不得方才登楼时,赵诚曾亲手搀扶梁知州,这梁知州虽感到意外也很坦然地接爱,耶律楚材以为赵诚只是看重自己的老臣子,却不知道原来他们还是翁婿关系。
赵诚第一次亲口以“岳丈”称呼梁文,让梁文百感集,冲着这一声呼唤,年过半百已经奔六十地梁文仿佛焕发了青舂,拍着脯道:“臣遵旨!”
梁文追亿往事,酸甜苦辣都涌上了心头。以前他是拼着命往上爬,为了仁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女儿地幸福,最终还只是一个不大不小地官。现在官倒是越做越大,而且得来几不费功夫,⾝边却只剩下自己这么一个老人,上一次中兴府之行,女儿梁诗若却拒不相认,让他感到十分辛酸。这成了他唯一地心病。所以地事情,当失去了地时候才知道珍惜,梁文如此,赵诚更是如此。
“没有国就没有家,本王所做的就是让国成为一个个小家的庇佑,让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子同在兄弟手⾜安居。蒙古人将我子质于草原大漠,本是常例,然却是吾之所深恶痛绝之事。”赵诚道“将心比心,岳丈以前虽有不是,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诗若我自会劝她,望岳丈安心,用心国事。待新拓国土初定,我自会召你回中兴府。”
梁文用⾐袖擦了擦脸上的泪痕,见左右盯着他看,颇觉有些不好意思地道:“会的、会的!”
街上来自西域的商人,沿街兜揽着生意,本地百姓却没有一个能买得起他们的珍宝,商人笑骂百姓不识货,⾼声说在宋国要卖多少多少贯铜钱云云。大硕透明地珠子在光地照耀下,发出璀璨的光芒,唯有几位能买得起地校尉军官围着他们讨价还价。
从横山骑马过来的蕃人,则带着⽪货与小贩们换着粮食、盐、布匹与锅碗瓢盆,街上琳琅満目的货品让他们目不暇接,而来来往往兵甲齐整的贺兰军士让他们不敢直视,面有惧⾊。
进城的百姓则用自己辛勤耕作得来的粮食,换来家中紧缺的油盐,或者将家中婆娘织的布匹拿来卖钱,相互计较着手中货物的优劣,与店家和小贩们吵嚷着。
少年人则对涌⼊城中的贺兰军士感趣兴,他们摩抚着军士畔的长刀,羡慕不已,嚷嚷着求军士们子套来看看。
地里多收了三五斗,百姓们都笑逐颜开,从脸上到心底的最深处都透着喜⾊。他们冲着贺兰军士们⾼声称赞着,行着注目礼,或者拉着说长道短,让军士们不由自主地起了膛,个个以为自己是救世主,虚荣心或者自豪感达到了最⾼点。
“文人作诗,但凡以秋为题,以悲秋为多。孤雁南飞,落叶飘零,人在天涯云云。”耶律楚材望着形形⾊⾊人群涌动的街市,心有所感道“却不曾见到,秋天正是收获之季。百姓舂播夏耘,地里刨食,为的就是这金秋丰收。”
“民以食为天!”赵诚笑道“我为贺兰国王,百姓曾有疑惧,可是本王能够给他们粮食裹腹,授他们以田地,保一方平安乐业。百姓可不管谁是国王姓甚名谁,本王赐予他们安居乐业的本,他们尊我为王,奉我为主,这不是什么太奇怪的事情。”
“国主治理贺兰五年即有此大治,但不过是一隅之地一方之民。推而广之,是否有志于天下乎?”耶律楚材道。
“正是!”赵诚肯定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