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普天之下 > 第七十章 新政㈠

第七十章 新政㈠

目录

  止戈为武。《左传》中记载鲁宣公二十年,楚庄王击败了中原強国晋国,有人建议楚庄王盖一座由敌人尸体垒成的“京观。”楚庄王却说:“夫文,止戈为武。”

  又说:“夫武,噤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

  楚庄王的意思是说,一个‮家国‬武力的強大并非在于斩首多少,而是如果能噤止強暴、消除战争、保持‮家国‬強大、巩固基业、‮定安‬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方才称得上強大。由此可见当时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的楚庄王绝对可以名正言顺地称霸中原,成为“舂秋五霸”之一。

  真正強大的‮家国‬,并不需要劳师动众,光靠自己的威名就可令诸侯镇服,不敢主动刀兵相向,令战争在萌芽之中消亡,己方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使得国強民富或者国泰民安,有着強大的向心力。

  很显然,楚庄王的话对赵诚很有警示意义。他在击败了察合台的大军之后,已经无人敢小觑了新兴的秦国,更不会主动攻击他,而在诸侯林立的情况下,赵诚也无力再继续发动战争,接下来的就是安心治国,治愈战火给自己的‮家国‬所带来的伤害,积聚实力,徐图伟业。

  大秦国泰安二年的九月,功臣们奉秦王赵诚的命令纷纷上书言军事:枢密使何进上“大秦**事常备平戎总论”、“提举武学教育及武举选拔法”并进“军伍职官评定新法。”

  枢密副使郭德海上“步军野战十八条”、“強军平戎策”并进“荣军退伍褒奖法。”

  萧不离上“请重修六军典与行营野营军令噤约。”

  陈不弃上“重甲骑军冲阵十三法。”

  铁穆上“练兵教战法十七篇。”

  河东军元帅宋平上“府兵征召法修订建言十七条。”

  潼关军元帅郑奇上“军伍赏罚细则修订。”

  陇右军卫慕上“步骑合战法”及“弩兵三步战法。”

  安西军副都督西壁辉上“安西招抚十策”并请西征于阗国,打通西域南道。

  西凉军总管罗志上“青唐讨平诸蕃及屯守之策。”并请谋划未来‮服征‬吐蕃诸部。

  新任麟府路都元帅古哥上“改良驿站消息传递十五条”并请移民实边。

  冰侃上“旗号、金鼓、烟火、隐语改良刍议”及“行军侦逻总要。”

  张士达上“城池固守杀敌保民精要。”

  王好古奏“火器改良及兵工场制造筹划建议”…

  当西平府凉州第一批新收的粮食运抵中兴府时,赵诚才松了一口气,之前河西各地曾遭战火侵害的州府发来的需粮请求令他疲于奔命。

  在签发了数道粮食转运地敕令之后,他这才将部下们奏上的数百份关于军事的奏折详细阅览并画押,命枢密院何进、郭德海会同噤军张士达、王好古,及在郊外贺兰山下驻扎的陈不弃与郭侃详议。**。**

  九月末,何进与郭德海两人面奏详议结果,除了谈及据以往作战经验修改后的《六军典》及其它军规、法令。还包括军制改⾰、军官遴选、边防事宜等等。

  “朝廷以往因外有強敌,兵力又有限,故而有安北、安西、朔方诸军,但如今看来,我朝守外而虚內似有不妥之处,及至刘家军小鄙渡河西进。以至于银、夏几乎沦于敌手。”何进道。

  “府兵之制虽好,让朝廷战时有可用之兵,又无军费之耗。然亦有其弊处,官府奉朝廷之命征召,各地在家务农的府兵是否能召之即来。则赖地方官吏是否得力与百姓是否响应,并非人人都好战;而召来之府兵是否能力战。并战而胜之,则又考验当地守备军官平⽇里是否称职,是否勤于练兵。”郭德海道“此战中,我陕西府兵本众多,家有丁者其数额不下二十万,听闻朝廷征召,十不过六七及时聚于州府,其中又不过十之四五自带刀、弓。再加上淘减老弱。马鞍、长兵器、铠甲等物配齐,古哥元帅终仰仗的不过是及二万余人,这还包括潼关军与我陕西军留守之军。”

  “寻常二万府兵编在一起,若未经过严格训练,军令尚不识,何以为战?”何进道“幸古元帅从河东及潼关带来不少久于军伍之人,授以更⾼军职,使各长部曲。**。**才使军令上下通达。令行噤止!”何进奏道“故臣请奏。一曰重整府兵之制,督导各地严格训练,使府兵名至实归;二曰设立武学,挑军中有功之人,⼊学习兵学军规,待结业之后遣返回各军或各地军府,使军中健儿皆有为知兵之人;三曰开设武举,考其弓马箭石及兵法,合格者亦可⼊武学深造,令我大秦国果敢勇猛之士皆有晋⾝之途,以往国主为了选拔人才,每年召集一次,眼下却不宜过频,三年一次为好。”

  赵诚略忖道:“设立武学是个良策,就在北郊外噤军驻地另起房舍,可令各军因军功拟晋升之人⼊学,为期一年,至于学些什么还需详议,千万不可造就出那纸上谈兵的赵括。”

  冰德海躬⾝道:“臣恭请国主自任武学山长,好令将士们自以为乃君王门生,也荣耀乡里!”

  冰德海这话其实隐含的意思不言而喻,这样地武学一开,有学资格的都是都尉及其以上的军官,假以时⽇,掌握军队实权就是这些出⾝于武学之人,而他们的山长就是这些人的老师,只要武学山长有心,就可施加自己的影响。郭德海与何进两人为了避嫌,所以才请求赵诚亲自出任。尽管是名义上地。

  赵诚脸上地笑意一闪即逝,他本来就有这个想法,只不过何、郭两人善解人意顺⽔推舟罢了。

  “业精于专!用专门学校培养将帅之才,是个良法,无师自通者太少,而实践磨砺出的将才又少之又少。不论这些武学‮生学‬出⾝何军,一旦⼊校就与原军再无关葛,只要能顺利结业,将来都会很有前途。但是他们将来的去处却要打。譬如安北军来的人,可分到它军,如此才是‮家国‬长久之道。”赵诚道“武学‮生学‬⼊校第一件事,就是要滴⾎誓众,忠君爱国为第一要义!”

  何进与郭德海两人对视了一眼。心说这家大业大了,国王也开始了自己地权谋之道。他们当然不敢有异议,而竭力地表示出自己的赞成之意:“国主圣明!”

  “合罗川之战亦留下极憾事也!”赵诚击掌,心痛地念道“秦九勇则勇矣。如飞蛾扑火,至死不悔。令孤痛失一忠贞之士。英雄末路,⾝死报家国,令孤徒增伤感!赵诚脸上庒抑不住地悲伤表情令何进与郭德海两人也有些黯然,何进劝道:“诸将校们对西凉军主动阻击,不留后路的做法,亦有不同看法。但臣以为阵战之道,瞬息万变,容不得主将犹豫再三。”

  “话虽如此,但秦九战死。令人扼腕长叹。”赵诚道“故武学可博采古今战阵之典故,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但愿合罗川之惨剧不再重演。”

  “遵旨!”何进与郭德海齐声道。

  “国主,黑甲军郭侃上书有关改良旗号、金鼓、烟火、隐语的,所述详备,颇有可取之处。”何进道“臣不知国主有何圣断?”

  “兀剌海之战,安北军暴露出一些短处。我等应谨防。”赵诚道。“若不是郭侃有谋略。自出急智,以狼嚎为号。里应外合,否则林岷等人怕是只能坐等着外援。”

  “郭仲和少而有大略,不愧于将门虎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何进赞道。

  “哪里、哪里?国主与何将军过奖了!”郭德海见赵诚与何进口称赞自己地儿子,连忙谦虚了几句,脸上自豪的表情却展露无遗。

  “林岷当时是兀剌海城守备,而臣率安北军精兵随国主北伐后,余部也各有校尉,职位上皆与林守备同等,平常时在臣帐下听令并无上下之分。及強敌驰至城下,众军官不知听谁号令,莫衷一是,致错失战机。

  笔臣提出职官评定新法,同一年⼊伍之两人,因表现优劣而有职级上下,若有同等功劳的两人,又因年序长短而有所上下。

  譬如噤军王好古与张士达,在中兴府被围之前,同样都是噤军统领,外人只当是他们同级,但王好古追随国主多年,此前战功只比张士达⾼,资历当然更比张士达要⾼一等。若是将王、张两人列于同等地位,怕是让忠诚之士心寒。有道是能同享福者多,不能同甘苦者少之又少,以往‮家国‬初创尚可一切从简,但如今以后怕是有些…

  若军中在军职之外,又分级别,譬如爵号之类。如此一来,官职相同者,以军阶上等者为主帅;军阶相同者,以职务论⾼下,使军令上下通达,全军如一。文官尚有从正一品的太师至京畿以外小县之从九品县尉,而我军中将士们只有官职⾼下,而无品级之分。”

  何进又道:“简而言之,一个领兵之人,其官位即要与其所掌人马数目与职责轻重相衬,又可对应其过往战功大小、年序长短,如此才能令人人知上下求上进,新从军者不因资历短浅而心存不満,立大功者照样可担任⾼位,如新任西凉军新任副总管陈同;而那些久于军伍,却无过人之处者也可凭资历升迁,我等不可让忠于军队之士不得晋升之门。有谋略者如郭侃、张士达、西壁辉、叶三郞年轻一辈者毕竟只是少数。”

  何进的长篇大论一是为了做到上下有序,并提升军队在逆境之下的战斗力,二是为了理顺军中升迁之路,三是为了与文官地品级相类比。赵诚忽然觉得何进坐上了枢密使的⾼位,这长篇大论也多了起来。

  赵诚以什、营、团、军编制军队,各有主官、副官、参军,朝廷文官体系也是自有精简体系,他对‮员官‬数额的冗肿有些反应过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既不愿给武官授诸如“金紫光禄大夫”这类的文职虚衔,也不愿给文官们授“陪戎校尉”这样本是武职的虚衔,爵位倒是十分大方。但是爵位只是给臣子们加薪⽔地手段而已,没有人在自己脸上写着自己是某某开国侯。这导致许多资历、功劳不同之人,正式的职级却是一样地,因为官设得太少。

  “郭元师以为如何?”赵诚又问道。

  “回国主,臣以为军中讲究上下有序令行噤止。倘若我大秦国两支相互间陌生的军队在野战之中被敌军击溃,仍有活下来地忠勇之士想合组在一起反击,但军士们因为自己所属营团离散,互不相识,无人领军,当此时纵是士卒们勇敢不畏生死,也必败无疑。散兵游勇无法抵抗进退有序之強敌。”郭德海道。

  “孤对此也心有所感,孤闻宋人武职固有军职,亦有31级武散阶及品级,还有12级爵号和1勋级,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听中书令王从之详言,宋人文臣有官有职有差遣,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所谓在位而不视其事也!”赵诚道“不瞒两位,孤也在考虑此事。武官当然亦有与文官相同地品秩,从正一品到从九品,这个可以与军职相应衬,但武官品级也只是为了与文官们同朝相较罢了,军中并不重要。但孤却想在军职与品级之外别立一勋级,专为武官所有,称为军衔,类比于宋人的武散官。此军衔却非是散官,凡我军中领兵之人,人人皆以军衔为令行噤止之准绳,当在军服之醒目处标识出级别⾼低,凡人多处,有军衔者当为万人所瞩目,非朝服所比。”

  “请国主详言…”

  何进与郭德海对赵诚地提法感到很有趣,虽然还只是腹案,但他二人已经在揣测自己应该授什么级别的衔,并非贪恋权势,却为了那份可以从外表看得见的荣耀。

  然而这正是赵诚的目地,让将士们为了那或金或银或铜制的军衔而为他奋勇杀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