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爱,在雨中飘文集 > 也谈德育建构模式

也谈德育建构模式

目录

  目前,教育学术界关于教育建模和教学模式构建问题已经广泛为人们所认同,并且已有不少论著和研究成果问世。而德育建模的研究工作,则刚刚起步,尽管对某种具体德育模式的构建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但是,关于德育建模和德育模式自⾝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却不多见。为此,我们应该重视与加強这一问题的研讨。本文仅就德育模式的概念界定、结构要素、功能特点、类型划分以及德育建模的意义等问题谈一点初步的思考,以期引起教育同仁们的深入研究。

  一、德育建模的意义

  所谓德育建模是指人们根据现代德育理论不断探索德育的新原则、新內容、新程式、新策略,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新的提炼和概括,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程序性、变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现在有一些同志对德育建模的意义还不太清楚,甚至认为德育建模会束缚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和创造性,他们把德育建模等同于德育模式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们主张“德育有模,但无定模,善于用模”最后达到“无模之模,乃为至模”的境界。任何把模式固定化、僵硬化的作法都是背离德育建模的根本宗旨的。那么,德育建模究竟有哪些重大意义呢?

  1、德育建模有利于确立科学的德育,理清德育思路。

  由于模式是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构建模式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要求提出一定的理念作为模式的指导思想,同时它还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操作要领进行实施。这样德育建模的过程就成为学习和运用德育理论,明确相应的德育理仿念,并根据这一理念廓清德育思路的过程。因此,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确立科学的德育理念,理清工作思路,整体构建起德育工作的体系。

  2、德育建模有利于总结德育的实践经验,提升德育水平。

  德育建模需要一定的原型,而这个原型就是德育实践。但是德育建模又不是简单地复制原型,机械地移植德育实践。它要求既源于德育实践,又⾼于德育实践,对德育实践进行科学的加工提炼,到一定的理论⾼度。这就必然促使我们深入德育实践,总结德育的鲜活经验,努力探索出能够体现世纪新阶段时代精神的德育规律,以更好地指导德育实践,增強德育工作的主协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达成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

  3、德育建模有利于进行德育的开拓创新,形成德育特⾊。

  德育建模可以帮助学校进行德育开拓创新的思考,注重研究学校德育的特⾊化、个性化问题。而学校德育的特⾊化、个性化是以某种德育模式为主要存在形成的。一所学校即使有了某些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但如果未能建构起自己特有的德育模式,那么就不可能形成自己鲜明的德育特⾊,就不会促成学校办学特⾊的彰显,也就不能树立学校独特的良好形象,乃至于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只有以某种德育理念作指导,抓住本校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选准主题词,用理性的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构成本校特有的德育模式,并融入学校的办学模式之中,才能实现学校的特⾊化、个性化,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学校。

  二、德育模式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德育模式呢?我们认为,它是在一定德育思想或理论(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现特定主题或宗旨而又相对稳定的德育结构框架和运作程序,是学校办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多样化、个性化、特⾊化的主要存在形式。它是在德育实践中形成的,德育实践是德育模式和客观基础;而德育模式是德育实践的概括,是德育规律的具体体现。它既不等同于德育理论,也不等同于德育实践,是介于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具有直接应用性的‮立独‬知识形态,既比德育理论具体,又以德育实践菗象,是一种再现和指导德育实践活动的理性化、系统化、简略化、操作化的中介形式。

  一般来说,德育模式由下列必个要素构成:

  依据。即理论依据、理论基础或指导思想、基本理念。这是德育模式必须具备的第一要素。任何一个德育模式都不是随心所欲、主观臆的产物,它必须以一定的教育包括德育理论作为依据和基础。同时,德育模式中应该把这些相关的理论加以简明扼要的表述。

  主题。或者叫关键词。在一定德育理念指导下,第一种德育模式都有其鲜明的主题,它像一根红线‮穿贯‬在整个德育模式之中,支配着德育模式的其他构成要素,是德育模式的灵魂。它常常由几个词语组成,表达出德育工作者执著不懈的理想追求和驾驭全局的科学理念。

  目标。就是为主题所规定要完成的任务或为主题所规定要达成的标⾼,它是德育模式主题的具体化和细拟化,为学校德育工作引着前进的方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标准的制订和实施。

  內容。它是指体现德育模式主题和目标要求的德育工作的商品化设计项目,并形成具有內在逻辑联系和外在呈现形态的系统和序列。按照这一总体设计实施学校德育,这个党校的教育工作就不会是杂乱无章、被动应付的,而会呈现出整合有序、统筹兼顾的可喜格局。

  程序。德育模式的程序是达成模式规定目标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步骤。任何德育模式都有一套操作步骤和程序以及相应的流程图。这是德育模式的实施与一般德育工作的开展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它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策略。是指为实现德育模式规定的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途径、方法和手段。它包括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策略,但更多地侧重在宏观和中观的应付上,并且要概括到普适性的广度、菗象到方法论的⾼度、提炼到针对性的深度来加以阐述。

  评价。这是指按照德育上述程序实施人情况的检查与评价,并非对德育模式自⾝的评价,即德育模式的再评价。不同的德育模式有不同的主题、目标、內容、程序和策略。因而就会有不同的评价指标、标准与方法。每一种德育模式都有其适应自⾝特点的评价体系。

  上述几种要素是紧密联系、彼此制约的,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德育模式。当然德育模式中各个要素的具体內容,会因为德育模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或有所选、有所侧重。同时,不同的德育模式有不同的适用条件,我们不能把某种德育模式刻板化、程序化,否则就会扼杀德育工作者的创造性,从根本上背离德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生动性的要求。因此各个学校绝不能不顾自⾝的主客观条件,随意地机械地照搬照套其他学校的德育模式,而应该力避这种倾向的发生。

  我们之所以強调德育建模的重要性,是因为德育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是德育模式的总体构思功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任何一种德育模式教师由一定的依据、主题、目标、內容、程序、策略、评价等基本要素组成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要素和运行机制,从而有利于德育工作者进行德育工作的总体构思与设计,进而建构起学校整体德育工作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息育人。

  二是德育模式的概括提炼功能,简明性的特点。德育模式能以精练的语言、象征的图表、明确的符号去归纳1概括和表达德育过程,从而使那些繁杂零乱的实践经验理性化,使那些艰涩难懂的教育理论形象化,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便于德育实际工作者深入浅出地去学习和领会,更好地指导德育实践。

  三是德育模式的操作运行功能,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德育模式常常是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和切入点去总结德育经验、揭示德育规律,比较贴近德育实际而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掌握与运用,因而深受第一线的广大德育工作者的欢迎。

  三、德育模式的类型

  认识和掌握德育模式的类型,对于我们进行德育建模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人们对德育模式的分类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如德育模式的‮立独‬形态问题、分类标准问题等等都有待人们去探讨。

  据我们目前已查阅的资料来看,有三种分类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种是以德育实践活动(如教育模拟、角⾊扮演、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行为训练、道德判断等)所反映出来的动作方式为标准,把德育模式划分为实证性德育模式和经验性德育模式两大类。前者是有意识地运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的心理机制,有针对性的激发他们的各种行为动机源、有效地采用品德心理测验取得的实证数据和一些特定的方法技技术,加以提炼所构建的德育模式。这两类模式都重视‮生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強调‮生学‬的自主实践和直接体验。因为任何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要能为‮生学‬所认同、接受并转化成道德行为,最终都通过他们自⾝的实践和体验加以內化才能实现。这两种模式是当前德育建模工作的主流类型,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第二种是以青少年思想品德心理的结构为标准,把德育模式划分为如下五小类:

  一为提⾼道德认识的德育模式。包括帮助‮生学‬形成道德概念和观念、提⾼‮生学‬道德因果关系认识和发展‮生学‬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等德育模式。其依据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学说。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觉的自我评价,是受自己道德观念支配的人格倾向。一个人若能自觉地按照行为规范去行动,首先对这些道德规范有所认识,掌握并形成一系列的道德概念和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对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因果关系作出道德评价与判断,从而提⾼道德行为能力。

  二为培养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包括培养‮生学‬⾼尚情操、端正‮生学‬处世态度、促进‮生学‬移情或通情能力的发展等德育模式。其依据是美籍心理学家麦孤的情操学说和‮国美‬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态度学说以及我国传统伦理思想。这一学说认为人的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有着‮大巨‬的亲和作用,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为道德信念。

  三为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模式。包括激发‮生学‬确立和实现道德理想、培养‮生学‬自我调节能力等德育模式。其依据是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倡导的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他強调人具有自我指导能力,认为个体本⾝就是他们改变中的主要动因,应该着力培养‮生学‬自我调节能力。

  四为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包括磁头‮生学‬角⾊承担能力的德育模式。其依据主要是‮国美‬发展心理学家赛尔曼等人提出的角⾊理论。他们认为,角⾊承担这种社会认知形式,在形成一个人的社会性自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道德社会化的几不可少的內部机制。

  五为导引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包括帮助‮生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辨析与澄清等德育模式。其依据是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以及拉斯倡导的价值观辨析学说。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必须经历知、情、意、行这些过程才能真正形成。而兼容这一完整过程在內的价值观辨析模式结构与我国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內在结构基本一致的,也可以经过改造后移植到我国的“三观”教育中来。

  这种类型德育模式的构建总体上都反映了德育过程特点的要求。我们知道,德育过程具有同时性与多端性的特点,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多种要素统一协调展开的,具有同时性;但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任何一种要素开始,这是德育多端性特点的体现。当然,从某一要素切入,绝不能忘记其它要素的协同进行。这种特点正是此类德育模式构建的根本理论依据。这类模式如果构建得好,则可以充分地体现学校的德育特⾊。

  第三种是以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模式为标准,把德育模式划分为六小类:

  一为传统发扬式。这一模式是在学校某方面的工作已经形成一定传统的基础上辩证扬弃,通过辩证扬弃,总结提升,使之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德育模式。

  二为优势推进式。这一模式是在分析学校优势的基础上,发动全校师生员工群策群力,共同设计,发挥优势,争创新⾼的德育模式。

  三为弊端矫正式。这一模式是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敢于揭露矛盾,分析矛盾,以兴利除弊,锐意改⾰,励精图治的德育模式。

  四为困境奋起式。这一模式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经过深刻的反思,寻找对策,进而发奋图強,卧薪尝胆,排除万难,去夺取胜利的德育模式。

  五为理想施展式。这一模式是德育工作者从一珲的教育理念出发,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努力实现自己的德育工作理想的德育模式。

  六为课程配置式。这一模式是结合课程改⾰,把德育融入课程设置之中,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协同育人,让全体教师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

  这类模式有着很強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是当前德育建模的重要参考。

  总之,我们从上述德育模式类型中可以受到德育建模的方法论启示,为各个学校的德育建模提供一定的思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