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小说网
首页 > 灵异 > 蜀山异闻录 > 第一百一十七章伊甸园之谜(三)

第一百一十七章伊甸园之谜(三)

目录

  专家陈紫陌、孟初寒立刻答道:“这个当然知道啦!而且太熟悉太了解啦,苌弘,字叔,当今四川省资市忠义镇高岩山人,资三贤之一。他生于距今2400年前的秋末期,是东周内史大夫。苌弘博学多才,擅长天文,精通音律,著有《大荒东经》等15 篇,享有‘智多星’之美誉。

  唐代韩愈《师说》中,不是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句么!公元前521年,孔子专程访问苌弘,苌弘为他讲解音乐和天文,交流了知识和政见,还共同探讨了乐曲。相处数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苌弘在人前称赞仲尼见多识广。而孔子与人谈论音乐,也常引用苌弘见解,这对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有较大的帮助。秋时代就有‘太岁’十二星之名,这就是有苌弘参加的南派天文学家研究的成果,他们发现了木星12 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因而创造了‘岁星纪年法’。”

  女王微笑着点头应允:“看样子,你们也没全部数典忘祖,多少还记得一些祖先的功绩!”

  陈紫陌、孟初寒乐呵呵地继续说道:“公元前 492年,周敬五偏听偏信,中了离间之计,施用剖腹掏肠之刑,杀害了终身辛劳、丹心可鉴的年近九旬的苌弘。临刑前,苌弘沉痛地说:‘杀身之祸我并不悲哀,痛恨的是宗周不统一’。苌弘为国冤死,河南禹县乡民将其鲜血藏于玉匣中,传说3 年以后变成碧玉。

  由此,《蜀都赋》便书了‘碧出苌弘之血’的名句,‘碧血丹心’的典故即源于此,千百年来,碧血丹心已成了为正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竭忠尽诚的代名词,一向被人们著述咏所引用。是呀,苌弘碧血,光照人间,青史永垂。星移斗转,在四川资市还有东周内史大夫苌弘的桑梓,有苌弘山、苌弘寨、苌弘、苌弘桥、苌弘村等遗迹纪念他…”

  女王见陈紫陌、孟初寒这些专家们对那些先贤的了解仅限于此,不有些忿忿不平,对他们的孤漏寡闻,的确有些恨铁不成钢,但她还是强忍怨气解释道:“这些古代蜀人天文学家在夔州(现在的奉节县)、新繁(现在的新都区)、棋盘市(原双县境内)、西县(今陕西沔县),基本呈东西南北‘布阵’观测天像,其中又以新繁石阵规模最为庞大,可见天府人何等重视天文观察。

  后世战争不断,后人便将这些天文观测台神化为能抗御敌军的石阵了,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白帝城外的八阵图石阵了,它其实就是上古巴蜀文化的天文观测地址。列石又称石行,亦称石阵,新都、双等地皆有,传说是排石成阵用于军事目的,其实就是天文观测石阵。

  现在成都犹存遗迹,如:五担山的石担、天涯石、支矶石、五块石等,均传着许多美妙的传说,说白了,天府石阵与欧洲的‘石人军团’、美洲的巨形石环、墨西哥特奥提华坎古城的太阳月亮金字塔、埃及的 基沙金字塔一样,都是羲和、常羲在全球布下的古老天文观察站。”

  这回又轮到贾立波、陈紫陌、孟初寒 李昱光等专家惊得目瞪口呆了,他们甚至又一次感到无法理解,甚至认为女王讲的是天方夜谈!要说这些巨石阵是古老天文观察站,怎么世界各国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也从来没人著书立说与解释呢?

  女王见专家不明就理,只好继续说道:“我清楚地记得,公元前2500多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蜀人则是先驱,你们知道屈原在《天问》中问道:焉有石林?答案却是在都广之野的成都平原上,上古之时曾经矗立着密密如林的巨石,这是成都平原独特的大石文化,四川境内的巨石分为墓石、独石、列石三类,原新繁(即今新都区)县志记载:新繁皆肤土,而此地巨石嶙峋,父老传自它处飞来。

  成都平原为冲积平原,千里沃野,巨大的石柱从何而来呢?晋宋之前,原野上的石林尚四处可见,唐代杜光庭《石笋记》说:成都子城西通街有石百二株,然耸峭,高丈余,围**尺,《山海经》这部 3000多年前传于巴蜀、代表巴蜀古文化的中国典籍,我想你们大伙儿都读过吧?

  书中不仅记载了天府之国的先民俯察地理的成果,还反应了我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的关注超过现代,你们不相信也罢,美洲大石环、甚至连同特奥提华坎古城中的太阳月亮金字塔、埃及基沙金字塔等等,其实就是蜀人羲和在到达美洲、非洲后所建的首批天文观察站,而且埃及基沙金字塔就是常羲浴月的科研所,如记录光山的‘计蒙神’,恒游于障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夫夫山的‘于儿神’,常游于江渊等现象,已初步总结出气象变化的规律,‘计蒙神’和‘于儿神’便是所预告的‘飘风暴雨’的命名。”

  天文专家孟初寒这才仿佛有一点点明白,接过女王的话,说道:“这与我们今天对引起地球气象变化的飓风命名,以及对反常气候命名(如厄尔尼诺现象)是一样的,不过,这比我们找到‘厄尔尼诺现象’要早几千年。

  我们从《史记:五帝本记》中也了解道: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元嚣,是为青(少昊),名挚,青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其孙昌意之子高立,是为帝颛顼也。

  《华国志:蜀志》中也有记载: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是为帝喾(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 历夏、商、周。据《山海经》这部距今9000年至3000年间中华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中记载,青氏少昊在岷江河畔长大成人,后来‘济世穷桑’,把中华天府文明带到了遥远的美洲,在那里创始了‘少昊之国’。

  《山海经》在这部以古代地理为整体结构叙述的综合通史著作中,所记述的‘禹迹图’、‘夸迹图’、‘昊迹图’,就是中华民族整个群体英勇无畏、艰苦卓绝、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 ‘创业图’,记载着我们的祖先以其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古老的中华天府文明与中华文明,创造了太平洋文化圈,开辟了美洲大陆。其中,昌意子颛顼十岁时,到美洲‘少昊之国’游历留学,回国后便成了‘颛顼大帝’。”

  天文学家陈紫陌进一步说道:“另外,我记得好像1991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印地安文化专号’上,刊登了两幅非同寻常的、极为珍贵的印地安人保存的文物——《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神风后归虚值夜扶桑图》,这是研究人员布鲁诺?约瑟在印地安人手中收集到的文物。

  据他考证,这两幅图大约作于公元前1491年前后,也就是说公元前1400年前后,中国人便把丰富的天文知识、数学知识、农业知识、水利灌溉技术和制造青铜器技术、建造技术、还有神权观念等高度文明带到了美洲,而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就是东渡美洲的殷人重建的殷文明的见证,从中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先人开拓美洲的历史。”

  女王高兴地总结道:“哎,这回终于说到点子上了!据我所知,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蜀人, 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文明中心,一个存续了1500年以上、消失2000多年、几乎成了人们后世毫无所知的伟大文明。

  说实话,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是中国早期文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巴蜀文化都以其显著而独特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夏商时代的巴蜀文化表现为神权文明,西周至秋战国的巴蜀文化表现为礼乐文明。至于以后,我想,你们比我知道的要多得多…”

  考古学专家柳青芜接到:“战国末叶,秦统一巴蜀以后,巴蜀文化逐步转型,成为秦汉文化的一支重要地域亚文化,同时又给秦汉文化以积极的影响,汉魏之际,巴蜀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形成巴蜀文化的一个突出特色,隋唐五代,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大交流,全国大批文化名人入蜀,使巴蜀成为唐代全国文学最繁荣的地区,巴蜀的经济文化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时人称为‘扬一益二’即扬州经济发达笫一,四川成都经济发达第二。

  宋代四川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文学、史学、哲学名家辈出,经济上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子’。不论在中国经济史还是中国文化史上,巴蜀的经济文化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巴蜀的科技在历史上素来发达,有多种科研成果曾经走在世界科技前列,至今仍放着光芒,为中外所称颂,如都江堰水利工程、种植技术、天文学、数学、盐井技术、医学等。”

  考古专家贾立波也兴奋地指出:“如此说来,攀西古裂谷是人类的起源地带,而北纬30度正好又为人类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四川盆地两者兼得,天府之国必定就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母国’,也就是说中国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而蜀地三星堆出土的文物 ——青铜通天神树,正是《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的立于‘天下之中’、‘都广之野’的那棵盘错节极其茂盛的‘建木’的艺术再现,同时也奇妙展现了‘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的情景。

  三星堆青铜文化与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两河文化、腓尼基及安纳托利亚等西亚上古文化中所表现的大批雕刻、雕塑作品在其文化内涵及美术特征上完全共通。通过对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成都北郊羊子山土台建筑遗址、成都十二桥商周遗址、四川彭县竹瓦街商周青铜器窖藏等考古发现的对比分析,从而使我们对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使我们真地地感受到了成都平原,的确存在着一个以古蜀族为主体的古文化、古城和古国。

  三星堆是夏代晚期至商代前期的成都平原乃至于四川盆地的中心都邑,金沙遗址则证明成都‘至迟在商代晚期就已经成为成都平原的一个大都会’,这充分说明三星堆青铜文化是西亚上古文明的主体,而蜀地就是伊甸园的母体所在。”

  本文来自小说

目录
返回顶部